行业资讯 /
Information
陈列展览 /
Exhibition
文物交流信息 /
Interflow
文物保护 /
Protection
政策法规 /
Regulations
文创展示 /
Creative writing
文物鉴定 /
Identification
足不出户了解沈阳历史,共享城市文化——盛京碑林(四)
作者:
沈阳文物古迹保护中心
来源:
沈阳文物古迹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
2020-02-05 01:45
【摘要】:
足不出户了解沈阳历史,共享城市文化——盛京碑林(四)
盛京碑林的碑碣史话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刻石纪事的习惯,沈阳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要知道和了解一座城市的人文和历史,以及更多的风土民情等,除了正史、正书、志书等有限的文献记载之外,碑刻便是一部最好的地方史书。建国以来,沈阳市区县各地都有许多不同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碑碣刻石。这些碑刻见证并承载了沈阳的历史。
自上世纪80年代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开展以来,沈阳市文物部门就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和保护散落在各地的各类碑刻,使之更好地保护传承,便于更有效的对沈阳的历史的研究。现盛京碑林陈列馆有寺庙碑、宫观碑、祠堂碑、墓志、墓碑、纪念碑、记事碑和功德碑共118甬,为研究沈阳地区地方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御制涂鲁希碑

御制塗鲁希碑文,文物登记三级。镌刻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二月二十一日,于1999年9月发现于于洪区陵东乡柳条湖村(现为金豊钢材市场)。汉白玉质,碑首高125,宽115,厚40厘米;碑身高232,宽107,厚32厘米;碑座长250,宽110,高80厘米。
竖式,碑首雕刻二龙戏珠及海水纹。首阳额题雙线阴刻满汉全文,汉字篆书『敇建』二字。两侧边框雕刻龙珠云纹,赑屃座。碑阳阴刻满汉合文,汉文阴刻楷书竖式10行,全文四百余字,字径二厘米,碑阴无文。

御制涂鲁希碑文
涂鲁希
涂鲁希是满洲镶黄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世代居住在叶赫部落,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归顺。太宗皇太极时期,多次追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先是随皇太极伐明,进攻明都城——北京;后又随皇太极攻打明大凌河的战役;之后又跟随皇太极攻打锦州,伐察哈尔等。涂鲁希在一次对敌侦查过程中腹部受伤,但却依然奋战,并杀死2人,俘虏13人。事后皇太极亲自来营中看望涂鲁希,终因伤势过重,两日后死于军中,赐号“硕翁科罗巴图鲁”,进三等总兵,顺治年间,追谥忠宣。这就是涂鲁希的戎马一生,可谓是大清王朝建立的创始者之一。
清顺治十四年为曾跟随先王创业的已故将领涂鲁希所立的纪念碑。顺治,是大清王朝第一代一统天下的皇帝,由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基于天下太平,政局稳定,这样给南征北战,始创天下的先朝大臣赠谥立碑,树碑立传的重任必然由顺治帝来完成。所以,于顺治十二年始,为追录太祖太宗时期的有功诸将,在全国范围被进行了统一布置,赠谥勒碑,很多有功宿将在这次追录前功之中皆视一品大臣赠谥立碑,涂鲁希便是其中之一。
重修老君堂碑序

重修老君堂碑序,文物登记三级。该碑是在小东门外大街路北天齐庙(东岳庙)西,即原大东区小东四校所在地发现,传为清太宗崇德二年(1637年)建。
砂岩石质,碑身高227,宽86,厚24厘米。碑座长109,宽60,高48厘米。
竖式,碑身阳面边框浮雕云龙火珠纹。碑阴边框浮雕斜线“卍”字纹,上下方二团寿纹,素座。碑阳阴刻楷书竖式14行,字数不等,全文500余字,碑阴阴刻楷书竖式10行,全文300余字。

重修老君堂碑文
老君堂
原为普通道教庙宇,至晚到康熙四十四年重修时,已成为盛京城铜行、锡行等手工业行会集会之地,即所谓“为手艺行上会之所”。其碑阴有万金号、长顺号、同集号、义顺号、义和铜局、万镒分金炉、聂分金炉、侯铜叶铺、徐响铜铺、公合镜炉、铜盆行等共一百余家捐资商家及个人之名,均应属铜行所管辖。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盛京城手工业及工商业的状况。老君堂至民国初年尚存殿宇二十九间,规模仍很客观,至1949年以后才完全拆除改为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