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识博古云游辽博 女神头像 辽宁省博物馆


    这是一尊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泥塑头像。她的面部涂朱红色,眼睛是用镶嵌玉石来表现的,两眼间距较大,双目炯炯有神,仿佛有一种洞察万物的神力;突出的颧骨十分明显,这是蒙古人种的主要特征,眼睛斜立为“吊眼”,眼窝浅,鼻部的特征更为明显,鼻梁扁平,鼻孔稍微上翘,没有鼻钩,具有蒙古人种鼻部特征。双唇宽厚,上唇外露较为夸张,嘴角圆而上翘,使头像端庄、慈祥又仿佛露出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学者们为何断定头像所表现的是女性呢?这主要是因为其额部明显隆起,耳朵较小而纤细,面颊丰满圆润,这些都是女性面部的明显特征。顶额的圆箍以上虽已残缺,有某种发饰,可能与女性的装束有关。此外,在头像旁边发现的人体肩、手臂等残件,表面圆润,线条柔和,尤其是出土几例女性乳房,最是能说明其女性身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明显男性特征的塑件。由此推定,这尊头像是一女性塑像的头部。
 
    至于为何会称其为“女神”,这就要从头像出土的位置——“牛河梁”说起了。发现头像的遗址坐落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与凌源市的交界处,因缓缓流经山下的牤牛河而得名。1983年,中国最早的神庙在这里重现于世,它位于牛河梁的主梁顶部,坐北朝南。在神庙北面8米处有一座大型山台,占地4万平米,凸显出庄严神秘的气氛。
 
    在五十多平方公里的丘陵当中,有规律地分布着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庙坛冢按南北轴线分布,排列得错落有致。这种格局和北京天坛、太庙、明十三陵非常相似,因此被誉为五千前的“小北京”。先民们就是在这里祭祀祖先,祭祀神灵。
 
 
女神头像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牛河梁神庙平面呈“亚”字形,半地穴式,神庙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刚才介绍的这件女性头像正是出土在主室的西侧,因此被称为女神头像,这座神庙也被称为女神庙。其实女神雕像从旧石器晚期开始,就在欧亚大陆各地广泛出现,被称作大地母神的女神像,象征着生育,象征着收获,受到原始人们的广泛崇拜,被称为“维纳斯女神”。因为以女神头像为代表的,以高度写实手法,神化祖先的偶像。
 
    其实,与女神头像同时出土的还有女性雕塑的残块,其中有耳、有手、有肩,小的和真人一样,大的却是真人的3倍。为什么女神庙遗址中会出现这些大小不一的肢体残块呢?从雕塑技法来看这尊头像并不是单独的头部,从伴出其他的残塑件来看是一座全身人塑的头像。因此学者推断,女神庙的中心位置供奉的是一尊主神,众多群神众星捧月般围绕在她周围,是她们共同构成了这座神圣的庙堂。
 
    我们可以想象,在五千多年前,太阳将要西沉,风鼓动着松涛低吟,在女神庙周围的山台地上,虔诚的族人们等待着部族首领走进女神庙,进行一场人与神、天与地之间的交流,来祈求风调雨顺、大地丰收和民族生命力的不断延续。
 
    也正是女神头像的出土,拉开了探索牛河梁遗址的序幕。女神庙的周围环绕着与它同时代的积石冢群,在中心大墓里,考古学家惊奇地发现墓葬中只随葬了玉器,有玉猪龙、玉凤、玉人等,种类多样、排列有序。这种“唯玉为葬”的习俗,开创了中国古代用玉的第一个高峰,也使西辽河流域成为了史前用玉的中心之一。把牛河梁女神像确定为祖先崇拜的偶像,还可以从中国古代发达的祖先崇拜进一步证明,殷周时期对先公先王的祭祀是以设置木,石的祖位作为祖先神灵替代物,“宗”字中的“示”就是神主象征。
 
    牛河梁女神庙的发现最重要的意义是,不仅发现了明确的庙宇,更发现了庙内供奉的神像,它已经具备宗庙雏形。苏秉琦先生曾说,“女神是由5500年前的红山人”模拟真人塑造的神像,而不是后人想象创造的“神”,“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把牛河梁女神庙以“共祖”定位,充分表明这座史前庙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在距今5500年前后的文明古国中,像牛河梁这样大规模的泥塑神像群,也是并无先例。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群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它在国内外产生的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这尊女神塑像群的宏大规模,和艺术的极高水平,同时还有其他鸟兽动物的陪衬,为了解中国上古宗教祭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故乡,但辽宁牛河梁重大考古发现,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文明之火犹如满天星斗。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见证了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辽西先行的一步。也正如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说:“如果说整个中国文明发展历史是一部交响曲的话,那么辽西的古文明则是这部交响曲的序曲。”
 
    总之,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这些彩塑女神像不单单是艺术造型水平之高;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为研究古代中华人种学和民族史的典型标本,让中华子孙第一次看见用黄泥土模拟真人塑造的5500年前祖先的形象;而且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论的重要佐证。
 
 
资料来源: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