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识博古云游辽博 鸭形玻璃注 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稀世珍宝之一
 
                                    ——北燕时期的鸭形玻璃注
 
 
    1965年的9月,辽宁省的考古工作队在北燕的都城龙城,也就是今天的朝阳北票县首次发现了一处有明确纪年的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墓主人是北燕开国宰相冯素弗,墓葬中出土了470余件精美的随葬器物,有5件玻璃器引人注目。它们晶莹剔透,色彩艳丽。其中,有一件造型最特别的器物,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它身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淡绿色玻璃,质地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迹,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托一细长尾,尾尖微残。背上一玻璃条粘出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粘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这件器物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
 
 
 
    为什么说它罕见呢?还要从它的材质说起。玻璃是现代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玻璃向来就是廉价的普通之物。事实上,玻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还非常昂贵。
 
    在中国古代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这个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一,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在中国古代,玻璃虽然是中国人的独立发明,但发展缓慢,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虽然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但是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品等。而这件鸭形玻璃注根据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电子探针检测报告得知是普通的钠钙玻璃。这个结果说明它与中国的玻璃材质不相同,它不是中国玻璃,它应该是来自于西方地中海一带的罗马玻璃器。
 
    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创造出来的;西方的玻璃也不是天然存在于自然的,同样是人工创造出来的,所以是二千多年前欧洲人非常追捧的宝物,因此玻璃一直是可与黄金和宝石比肩的奢侈品,只有少数上层显贵才能享用。这也是我们说它罕见的一个原因。
 
    再者,鸭形器的装饰非常独特,用玻璃条、玻璃丝,盘卷做出装饰,粘贴在容器表面。这种技术属于热装饰工艺中的一种,可以看出它的制作至少需要一个工匠和一个助手相互配合完成。首先,工匠用吹管蘸适量的玻璃液,吹出梨形的玻璃泡;接着,助手将铁杆黏在玻璃泡的底部,拉出细长的尾部之后剪断,工匠手持吹管,转动玻璃器器身,助手拉出玻璃条和丝,缠绕或者粘在器身做装饰;然后将顶底铁杆蘸少量玻璃液在玻璃器腹底正中,手持铁杆,才能对器口进行进一步加工;最后剪口,使玻璃器脱离吹管,烧出厚唇,用钳子拉出上喙和下喙,这样就做好了。这件鸭形玻璃注成型和装饰的全过程都是在炉子前完成的,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才有可能成功地制作出这样复杂的鸭形器。
 
 
    鸭形器的工艺复杂、器型和装饰极有特点,目前在全国仅有一件,国外也没有完全相同的造型。您也许会问,这样一件器物是做什么用的呢?
 
    我们刚才讲到,通过鸭形注的成分以及制作工艺,学者们推测出它是属于地中海一带的罗马生产的玻璃器,这种动物造型的器物在罗马的玻璃器中是有类似的。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地中海地区流行一种鸟形玻璃器。这种器型的用途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认识的。19世纪时,这种鸟形器被看作酒器,通过虹吸现象,将酒吸进瓶内。后来的考古发掘推翻了原来的推测。出土的鸟形器尾部都是破碎的,从没有发现过这种鸟形器的口部,这时候才认识到罗马人将珍贵的物品储藏在瓶内,再在火焰上将玻璃鸟形器的尾部封住,就像现在储存药品的安瓿瓶一样。需要时打断鸟形的尾部,里面的物品就能倒出来了。那么到底是什么物品呢?通过专家根据不同地点出土鸟形器的残留物发现有盛装化妆品的、还有装葡萄酒的,有的鸟形器被证实放过玫瑰精油。
 
 
    冯素弗墓出土的这件鸭形玻璃注在造型上与公元1世纪罗马玻璃器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器型上有很大的差别,鸭形器的鸭嘴张开,是容器的口部,而1世纪的罗马鸟形器是没有口沿的全封闭容器。根据考古发现罗马玻璃鸟形器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全封闭的鸟形器一直流行到2世纪初,之后被有流口的鸟形器所代替。
 
    还有学者认为器物的构造和文献记载的“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欹器道理一致,认为它是一件欹器。欹器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置于坐右以戒娇满防覆灭所使用之物,其意义和后人置座右铭以自警戒相同,形象地阐释着同一个哲理——满招损,谦受益。
 
    难怪史书记载,位高权重的冯素弗为人“谦虚恭慎,非礼不动,以身帅下,百官服之”,这件生死相随的鸭形玻璃注或许就是当年冯大人修身治国的一件座右铭吧!
 
    然而,这件中国思想内涵深厚的“欹器”并非是中国制造,而是一件舶来品,那么它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传递到中国的北燕的呢?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长安经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至中亚、西亚的商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然而,更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有四条: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刚才我们所讲的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就是丝绸之路的主道——沙漠丝绸之路。4世纪的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北方草原上的东西交通日益重要,到5世纪北魏时期,以平城为中心,西接伊吾(新疆哈密),东至辽东(辽宁辽阳),经朝鲜到日本,逐渐形成了一条贯通中国北方的东西国际交通路线。这条草原路线是连接西亚、中亚与东北亚的国际路线。
 
    具体到冯素弗墓出土的这件鸭形玻璃注的来源,应该是从柔然带入北燕的。柔然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活动于4世纪到6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慕容氏东与高句丽相接,西与柔然为邻,各民族相互渗透,交往频繁。而且北燕与柔然有通婚,北燕天王冯跋的女儿乐浪公主就嫁给了柔然的斛律可汗,而冯跋也迎娶了斛律可汗的亲生女儿为妻,建立了稳固的和亲关系。这为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如今,这件鸭形玻璃注静静地陈列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展柜中。它是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交流、东西文化互鉴共存的见证者。如今昔日的喧嚣已经远去,标志着新时代国际合作的“一带一路”正蓬勃发展,草原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资料来源:辽宁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