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游帅府——主题展览篇“清风民韵——馆藏晚清民国瓷器特展”(四)


光绪时期(1875—1908)
 
    从光绪元年开始,景德镇御窑厂陆续烧制了大量精美的皇家用瓷,使长期不景气的制瓷业有所复苏。同时,古董商以仿古瓷为趋利之道,也刺激着制瓷业着意提高质量、考究工艺。光绪一朝,瓷器的质量、品种和数量均居晚清各朝官窑器首位,特别是慈禧专用瓷器,其艺术成就为后世所推重。
 
 
清  大雅斋款粉彩花鸟纹花盆
 
 
清  大雅斋款粉彩花鸟纹花盆(款)
 
 
    慈禧专用瓷器有“储秀宫制”“长春宫制”“体和殿制”“乐寿堂制”“大雅斋”等多种款识,这些款识分别与慈禧在宫中不同阶段的生活经历有关。大雅斋原是圆明园九州清晏内“天地一家春”中的一处斋室名称。慈禧进宫初期即居于此。她与咸丰皇帝在这里邂逅,承欢侍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人生回忆。
“大雅斋”款瓷器造型多样,有盆、碟、高足碗、盖盒、渣斗、羹匙、花盆、鱼缸等,多以黄、绿、红、蓝、紫、白为底色,绘以红、墨、蓝等彩料,多见花鸟图案,秀丽精巧,典雅柔和,极具文人气质和女性特色。
 
 
清  光绪款粉彩九桃纹赏瓶
 
 
清  光绪款粉彩九桃纹赏瓶(底款)
 
 
    此瓶器形周正,色彩艳丽,充分体现了晚清时期的审美特点,属官窑传统赏瓶之样式。肩部有凸起的两道弦纹描金,颈、腹部以软彩绘桃树一株,上有九只成熟的仙桃与含苞待放的花朵并存,树根处两支灵芝挺拔,寓意福寿双全,生机勃勃。由于九桃图寓意吉祥,深得宫廷厚爱,以雍正、乾隆二朝至为鼎盛,且传承不衰。
赏瓶,是清代皇帝专门用于赏赐有功大臣的制器。据《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将赏用瓷瓶烧造些来”,故名赏瓶。赏瓶纹饰除九桃纹外,常见的还有百蝶纹、百蝠纹、缠枝莲纹、龙凤纹、皮球花纹等。如用青花缠枝莲纹,则取青(花)莲(花)之谐音,寓意“为官清白廉洁”。咸丰时期的赏瓶与之前小有变化,肩部多了一条弦纹,此后赏瓶多沿袭此式。
 
 
清  光绪款霁蓝釉描金四方象耳瓶
 
    此瓶圆口、圈足,通体方正,两侧饰象耳,描金缠枝纹疏密有致,其中饰有蝙蝠和寿字,寓意“福寿双全”。底部“大清光绪年制”楷书款,字体浑朴刚劲。霁蓝是以钴料为发色剂的高温蓝釉,其特点是色调浓艳均匀,呈色稳定。高温蓝釉创烧于元代,明宣德霁蓝釉瓷器的烧制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素有“宝石蓝”之美誉,被皇室用作祭祀器皿。清代朝廷祭祀所用瓷器的颜色沿袭了明代旧制,祭祀天坛采用霁蓝釉瓷器。描金法始于清代,用笔将金粉描绘于瓷釉表面,再在700-850℃的温度下烘烤,烧牢在釉面上,然后用玛瑙棒、没有棱角的石英砂或稻谷摩擦抛光。
 
 
清  光绪款天蓝釉牺耳尊
 
 
清  光绪款天蓝釉牺耳尊(底款)
 
    此尊形制仿古青铜器,造型浑厚端庄,釉色匀净淡雅,釉质莹润,为光绪时期精美的单色釉佳器,底部有“大清光绪年制”青花楷书款。天蓝釉是清康熙时期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高温颜色釉瓷器,因釉面色泽如蔚蓝色的天空而得名。天蓝釉中含有1%左右的氧化钴,釉料中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均起着呈色剂的作用,经高温烧成之后,颜色幽菁美观,釉质莹洁淡雅。康熙天蓝釉瓷器均为小件文房用具,雍正、乾隆两朝始见瓶、罐等器型,大部分为官窑器。
 
 
清  光绪款豆青釉琮式瓶
 
 
清  光绪款豆青釉琮式瓶(底款)
 
    琮式瓶型出现于南宋,是龙泉窑仿照周代玉琮并加以变化而烧制的特殊瓶式。清代乾隆朝以后成为官窑的传统器形,其造型比例匀称、规矩谨严、文雅大气,反映了典型的东方气度,体现了“承天象地、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
    豆青釉是青釉的派生釉色之一,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其釉色为青中泛黄,釉面光泽比粉青、梅子青弱。明代豆青色釉烧制水平趋于稳定,基本色调仍以青中闪黄为主,而青色比以前淡雅。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釉面凝厚。此器为光绪时期制品,釉色深而浓,釉面肥腴,色泽与碧玉相若,稳重而高雅。
 
 
清  光绪款粉彩描金云龙纹碗
 
 
清  光绪款粉彩描金云龙纹碗(底款)
 
 
清  光绪款青花粉彩龙凤纹盘
 
 
清  光绪款青花粉彩龙凤纹盘(底款)
 
 
清  光绪款粉彩百蝶纹赏瓶
 
 
清  光绪款霁蓝釉描金戏珠龙纹赏瓶 
 
 
清  光绪款青花粉彩云龙纹盖碗
 
 
清  光绪款粉彩吉庆有余纹碗
 
 
清  光绪款粉彩福寿连绵纹盖碗 
 
 
清  光绪款粉彩夔凤纹赏瓶
 
 
清  光绪款霁蓝釉杏圆贯耳瓶
 
 
清  光绪款霁蓝釉描金皮球花纹赏瓶
 
 
清  光绪款粉彩富贵白头帽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