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来朝清宫画家——郎世宁(二)


康熙时代
 
    在一所坐落于庭院与御花园之间的画室内作画,直到下午五时为止。这间屋子夏天炎热,冬天严寒,画师必须把一缸缸颜料放在小炭炉上烘着以免凝结。除绘画外他们还得修习汉文与满文。
    康熙不喜欢油画,因为年代久了就会变得黑乎乎的,模糊不清。于是郎世宁与其他欧籍画师学习使用胶质颜料在绢上作画的艰难技巧。一笔下去就不能再加第二笔,也不容修改润饰。笔触偶有踌躇,或下笔太重,那幅画就毁了。
    宫廷画家都依照宋人郭熙定的原则作画:"山水画中,画山盈丈,树木盈尺,马盈寸,人物盈十分之一寸。"平行线条就是不折不扣地平行下去。在郎世宁看来,中国绘画的远近配合观念彻底错误。他向康熙建议设立一所绘画学校,不获采纳。后来他帮助旗人年希尧出版了一本《视学》。
 
 
郎世宁等弘历雪景行乐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郎世宁等绘,绢本,设色,纵486厘米,横378厘米
  本幅款署:“臣郎世宁、沈源、周鲲、丁观鹏合笔恭绘”,钤“臣世宁”、“恭画”印2方。钤清乾隆内府诸收藏印。
  由于中国皇帝“唯我独尊”的封建理念,在欧洲受过系统西画训练的传教士画师在进入宫廷之后,不得不改变一些绘画习惯以适应和取悦于中国君主,这使得大量宫廷绘画作品需由中西画家合作方能协调冲和,同时也为宫廷建筑绘画“中西合璧”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前提。此幅即为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与当时几位著名的中国宫廷画家合作,描绘乾隆皇帝与众多皇子新年在宫苑赏雪的情景。从技法上分析,图中人物由郎世宁绘制,而屋宇、树石背景则为中国画家补画,这使得海西画法的写实画风与逼真的效果直接体现在画面上,而在审美情调与营造意境上又不背离中国的传统习惯,因而此幅虽为众多中西画家的合作,却不显丝毫生硬牵强,反映出宫廷建筑画“中西合璧”的新画风。
  由题记“乾隆戊午”可知此图作于乾隆三年(1738年)。
 
 
郎世宁弘历观画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郎世宁等绘,纸本,设色,纵136.4厘米,横62厘米
  此幅利用画中画的构图方式,表现乾隆皇帝弘历在清风中欣赏《洗象图》的情景。《洗象图》描绘的是扮作普贤菩萨的乾隆皇帝正在观看众人为普贤的坐骑白象洗刷的场景。
  乾隆皇帝在其统治期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佛教文化体系,同时他还自诩是佛教中 “文殊”、“普贤”的化身,给自己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光环,意味着他不仅是人间的帝王,也是佛界的要神。因此该画在创作意图上是幅宣扬乾隆皇帝宗教信仰的作品。
  此图无作者名款,从创作手法上分析应该是中西画家的合璧之作。图中乾隆皇帝的肖像是由擅长写实画的郎世宁绘制。作者运用解剖学,以西洋绘画技法表现人物面部,五官的刻画细腻、清晰,富有层次、立体感。乾隆皇帝的服饰则由中国画家以传统的人物画“战笔描”表现,衣纹线条抖动弯曲,极具动感。图中的小童、房舍、树木等亦是由中国画家联手完成的。东、西方绘画艺术风格呈现在同一幅作品中无疑丰富了宫廷绘画创作的表现形式,这也是乾隆朝宫廷绘画的一大特色。

 

雍正时代
 
    1722年康熙驾崩,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继位,传教士皆逢厄运,唯有在宫廷服务的教士受到特殊礼遇,向中国的皇帝和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作于雍正元年(1723年)的《聚瑞图》轴、雍正二年(1724年)的《松献英芝图》轴和雍正六年(1728年)的《百骏图》卷等画幅,都显示了郎世宁坚实的写实功底,体现了他早期绘画的特色和面貌,具有浓厚鲜明的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
    在雍正年间,郎世宁根据皇帝的旨意,向中国的宫廷画家斑达里沙、八十、孙威凤、王珓、葛曙和永泰等人传授欧洲的油画技艺,从此,纯属欧洲绘画品种的油画,在清朝的宫廷内也开始流行。从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中得知,在这段时间里,郎世宁创作了不少作品,但是保存至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多已经失传了。
    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开始大规模地扩建圆明园,这为郎世宁提供了发挥其创作才能的极好机会。他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在这座东方名园内,画了许多装饰殿堂的绘画作品。其中既有欧洲风格的油画,还有在平面上表现纵深立体效果的欧洲焦点透视画。雍正皇帝对于这位洋画师的作品十分赞赏,曾经对一幅人物画的图稿做了如下评语:"此样画得好!"(见清·内务府造办处档案)
    在宫廷之外,郎世宁还与雍正皇帝的几个同父异母弟弟关系颇为密切,如怡亲王允祥、果亲王允礼、慎郡王允禧等,为他们作画,并有多件作品流传至今。如《果亲王允礼像》页(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八骏图》横幅(江西省博物馆收藏)、《马图》册(上海博物馆收藏)等。这些作品和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了郎世宁在宫廷之外频繁的艺术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当时的满洲贵族圈子里,玩赏欧洲风味的艺术品是一种流行的时尚。
 
 
郎世宁八骏图卷轴 江西省博物馆藏
 
 
 
郎世宁白鹰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主体中的白鹰以白粉精细描绘,传承欧洲绘画技法,注重物象的解剖结构、光影效果及立体感,八翘首殷盼的白鹰刻画的形神逼真。而背景中的松石则全然采用中国写意笔墨,清涧石岩,傲松凌立。
 
乾隆时代
 
    雍正在位13年,由乾隆继承大统。乾隆皇帝雅好书画诗文,在位期间重视宫廷绘画的发展,所以从康熙时就入宫的画家郎世宁仍然得到重用,成为宫廷画家中的佼佼者。乾隆登基时年24岁,每日必去画室看郎世宁作画。而且从现存的郎世宁作品上看,弘历在即位前任宝亲王期间,就与郎世宁相识,并有颇多接触,关系甚为密切。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公元1766年7月16日),郎世宁在他七十八周岁生日的前三天,病逝于北京,其遗骸安葬在北京城西阜成门外的欧洲传教士墓地内。乾隆皇帝对于郎世宁的去世甚为关切,特地下旨为其料理丧事。郎世宁的墓碑上刻着皇帝旨谕:"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奉旨:西洋人郎世宁自康熙年间入值内廷,颇著勤慎,曾赏给三品顶戴。今患病溘逝,念其行走年久,齿近八旬,著照戴进贤之例,加恩给予侍郎衔,并赏给内务府银叁佰两料理丧事,以示优恤。钦此。"墓碑的正中下方为汉字:"耶稣会士郎公之墓",左边为拉丁文的墓志。
 
 
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郎世宁绘,绢本,设色,纵332.5厘米,横232厘米
  本幅无作者款印,据作品画风,无疑系郎世宁真笔。
  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弘历亲临南苑检阅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乾隆每3年大阅一次,以壮军威,鼓士气。
  本幅系弘历29岁时的戎装像,精神焕发,亦系郎世宁的盛年佳作。但此时画家对传统中国绘画尚处在学习阶段,图中的表现技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作者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叶近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程序。
 
 
郎世宁乾隆皇帝阅骏图屏
清乾隆,郎世宁绘,纸本,设色,纵134.1厘米,横138.2厘米
  款识:“臣郎世宁恭绘。”下钤“臣郎世宁”白文方印、“恭画”朱文方印。本幅上方钤“乾隆御览之宝”。
  图绘年约40岁的乾隆皇帝,一身休闲的高士装扮,在雕梁画栋的游亭内,品茶赏马的景致。马,是乾隆皇帝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他每每出宫巡视各地或秋狝狩猎均要带上良驹快马以备随时骑用。于是各地尤其是游牧民族地区一旦有良种马,纷纷敬献宫廷,以邀恩宠。乾隆皇帝对献上来的马非常重视,不仅对它们精心驯养,而且还令宫廷画家将它们画下来,以作永久的纪念。
  郎世宁年轻时受过较为系统严格的绘画训练,是清宫最重要的画马名家。他笔下的马无论是奉敕依照真马写生,还是根据自己的观察而创作的人马画、群马图,均形神兼备,这与他拥有严谨的西洋解剖学,坚实的素描功底密不可分。图中种类繁多的树木和陡峭的山峦应由中国宫廷画家所绘,其茂盛的树木与开阔的水域、苍茫的远山相互映照,显现出疏密变化的节奏,同时,也生动地表现出夏季郊野的幽静和湿润。从画面来看,背景的山石当出自中国宫廷画家金廷标之手。
  此图为贴落式装潢,四周以蓝色绫圈边,画心污迹较重,应该是绘成后贴于某宫或某殿以便乾隆皇帝随时观赏之作。
 
 
郎世宁等平定西域战图册之凯宴成功诸将士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郎世宁等绘,纸本,铜版画,每开纵55.4厘米,横90.8厘米
  画幅上部乾隆皇帝御题“凯宴成功诸将士得诗八首”,款识:“庚辰上巳日作,御笔。”钤“古希天子”圆形朱文印。
  此为《平定西域得胜图》册中的一开,图绘时年51岁的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正月,在修葺一新的西苑紫光阁,为西征的将士们举行庆功宴的场景。西征将士与被邀请的满、蒙、回王公贵族在紫光阁前分列两旁,跪迎乘坐肩舆而来的乾隆皇帝,场面隆重而热烈。由于《平定西域得胜图》册是在西洋画家创作的基础上,又经法国人刻制而成的,因此,它带有浓郁的西洋绘画风格,图中所绘楼阁、宝帐、树木、桥、塔等写实逼真,富有立体感。乾隆皇帝及众官兵的形象已失去了他们本身的肖像画的特征,具有西洋人深目高鼻的神采。
  西域是西汉以后对甘肃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至公元19世纪末,西域之名才废弃不用。乾隆朝时,位处西域的准噶尔部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和回部大小和卓木霍集占兄弟先后反清。乾隆皇帝遂遣兵西征并平定了他们的叛乱。乾隆皇帝为了弘扬将士们不畏艰辛、骁勇善战的顽强精神,谕令宫廷西洋画家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创作了表现当时主要战役进程的《平定西域战图》册(共16开)。图成后,乾隆皇帝为了使大清的业绩彪炳史册,弘扬军威国力,谕令两广总督李侍尧将《平定西域得胜图》画稿送交法国,由掌握娴熟铜版画技术的法国宫廷良匠柯升、勒巴等人制成铜版。历时11年后,印成的铜版画与铜刻版及原画稿均送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