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游帅府——主题展览篇“东北金融发展史”


“东北金融发展史”
 
 “东北金融发展史”主题展览分为古代东北货币、清代前期东北金融、清代后期东北金融、奉系统治时期的东北金融、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金融、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金融六个单元,全面展示了东北地区的金融发展历史。 
 
古代东北货币
 
“古代东北货币”展示的是从先秦时期起两千多年前东北地区流通和出土的各种货币,有燕国的刀币、一化币、布币;汉代的钱范;宋代的崇宁通宝、绍兴元宝、大观通宝、寿昌元宝、正隆元宝、大定通宝等等不胜枚举、形状各异的货币,反映出了这一时期的东北的金融状况和与中原的经济交流。展厅一角的金代窖藏复原场景更是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存储钱币的一种方法。
 
古代东北货币展厅一角
 
 
金代窖藏复原场景
 
 
燕国布币
 
 
燕国刀币
 
 
燕国一化币
 
 清代前期东北金融
 
   清王朝时期主要流通的就是清钱,而东北是清钱的发源地。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今辽宁新宾创立“后金”地方政权,并铸满文、汉文“天命汗钱”与“天命通宝”。1627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又铸满文“天聪汗钱”。“天聪汗钱”是皇太极于天聪年间(1627—1635)发行的钱币,其式样仿明天启通宝当十钱,文字用老满文(无圈点满文),由于其行用时间不长,故传世稀少,成为研究清入关前金融的珍贵文物。清入主中原后所铸钱币,多以满文标识钱局,成为清钱的一大特色。
    清朝中期以后,东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官、商、民所办的金融机构大量涌现,沈阳成为东北地区金融和商贸中心。 
 
 
清代前期东北金融展厅一角
 
 
油画——汗王验币
 
 
汉文天命通宝
 
 
满文天命汗钱
 
 
天聪汗钱
 
 
天聪汗钱
 
清代后期东北金融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东北开始进入向近代金融转型的历史变化阶段。作为东北民族金融业发展的典型代表的奉天机器局的正式成立,使沿用了2000多年的方孔铜钱变成了机器制造的银元、铜元,手工印制的纸钞变成了机器印制的纸币。奉天机器局后又改名为奉天制造银元总局、东三省制造银元总局、造币厂奉天分厂等。沈阳解放初期定名为沈阳人民造币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造币企业之一。
 
 
    在此时期,东三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号和黑龙江省官银号,成为东北地区最早的一批官办银行。私营金融业的发展、日俄的华俄道胜银行、日横滨正金银行、朝鲜银行等开办,东北金融业发达繁荣可见一斑。
 
奉系统治时期的东北金融
 
    从民国初年到九一八事变前,是东北金融业剧烈波动的时期。振兴地方经济的愿望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而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奉系的军事扩张以及经济管理经验的不足,又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形成了20年间曲折的发展过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沈阳中街(四平街)的微缩场景以及英国汇丰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法国汇理银行、日本横滨银行等外资银行微缩景观,再现了奉系统治时期东北金融业的发展情况。 
 
 
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金融
 
    1931年至1945年,东北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长达十四年的黑暗统治中,东北人民深受奴役之苦,东北地区的民族金融业日渐萎缩。伪满洲国建立后,将民国时期引领东北金融业的著名“四行号”——东三省官银号、边业银行、黑龙江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号吞并,于1932年7月1日成立伪满中央银行,并在各地普设分行,操纵东北金融大权。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金融
 
    1945年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共产党、国民党先后进入东北,地方金融出现比较复杂的局面。国民党全面接收东北后,适逢全国大范围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纸币贬值,东北金融业也出现了十分混乱的局面。1949年初,东北全境解放,东北人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和人民币逐渐取代了旧币,统一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彻底结束了近百年来东北金融的混乱局面,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沈阳及东北的金融建设逐步融入当代经济大潮。近年,随着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各项政策的实施,沈阳市正在以建设金融商贸开发区为重点,吸引国内外金融企业进入,进一步确立在东北经济振兴中的龙头地位,力争尽快把沈阳建设成东北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