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在线 ”瑞鼠吐宝——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文物欣赏(一)


   生肖故事——生肖文化的缘起与发展
 
   十二生肖亦称十二辰、十二时、十二属相或十二支像,由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这十二种动物组成。十二生肖与干支纪年中的十二地支相对应,每个年份对应一个生肖,以十二年为一轮回。与此同时,十二生肖也对应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 以及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十二生肖可谓无时不在。
 
    十二生肖相传为黄帝所立,有关十二生肖最初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古代文物和艺术品中以十二生肖为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从壁画到陶俑,从年画到剪纸,从玉器到瓷器,十二生肖无处不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十二生肖的形成与演进反映了中华先民的动物崇拜意识,体现了人与动物的亲善关系,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将呆萌鲜活的生肖动物作为春节的吉祥物,为年俗文化增添灵性和喜感。
 
 
 
唐  十二生肖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生肖溯源
 
    中国最初的历法是用甲、乙、丙 、丁 、戊、己 、庚 、辛 、壬 、癸十种天干符号,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种地支符号,搭配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计算年、月、日、时,轮转一周, 正好六十年,俗称“六十甲子”。
 
    最早的六十干支表,在商代的甲骨中就有记载。后来,古人将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对应,配合干支纪年,每一年对应某一生肖,因此根据农历计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肖。千百年来,十二生肖与干支纪年已经成为了一个穿越历史的文化符号, 融入了中华悠久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
 
 
   生肖形象
 
 
 隋  生肖俑
 
湖南省博物馆藏
 
 
    生肖俑是生肖造型艺术中很古老的形式,在古代墓葬或古建筑中的生肖俑、生肖塑像,往往被人们认为是趋吉辟邪的神物。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来,生肖俑从北朝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达到高峰,多采用兽首人身的形式,将俑的头部表现为生肖动物,俑身或坐或站,服饰多种多样,是当时生肖文化的重要代表。
 
 
清  青玉十二辰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生肖铜镜
 
隋  四神十二生肖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圆形,圆钮,圆钮座。圆钮铸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神,外围十二方格,方格内分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各一,云纹补空隙,花纹均为半浮雕式,外有一圈锯齿纹带。
 
 
 
  生肖工艺与民间美术
 
 
宋  影青长颈十二生肖瓶
 
辽宁省博物馆藏
 
 
瓷胎较粗,挂青釉不到底。直口,下四系环,颈部塑贴十二生肖、四神及佛像。
 
 
 
 
辽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汉文哀册盖
 
辽宁省博物馆藏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白塔子辽庆陵墓出土。册盖覆斗状,正中平面阴刻汉文篆书“文武大孝宣皇帝哀册”三行九字。四周饰以凤纹,四斜面线刻十二生肖像,四周刻牡丹花纹,四侧面刻四神。
 
 
 
罗盘砚
 
辽宁省博物馆藏
 
 
    圆形砚,呈满月辟雍式,背面中央为指南针,中部雕刻罗盘图,外周雕十二生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