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中海到中国—— 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


    2019年6月21日,“从地中海到中国——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盛大启幕。本次展览展出平山先生收集的文物和他创作的丝路题材画作,共192件(套)。展品年代上起公元前2000年,下至公元8世纪,涵盖了陆上丝绸之路从地中海中部地区、两河流域到印度的主要古代文明成果。通过此次展览,我们一起走进平山郁夫的丝路世界,感受平山郁夫先生的中国情怀,领略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化魅力,于时空穿越中见证丝路精神的悠远传承。
 
    丝绸之路始于张骞通西域,直至元末以后,丝绸之路加深了与欧洲大陆的交流,将古中国与西方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构建中西交通、促进经济发展和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平山郁夫先生是日本当代成就最高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佛教题材画作,在日本画坛独树一帜。他以唐代玄奘法师为精神领袖,追随玄奘的足迹踏上了丝绸之路。他曾到访过中国、(前)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伊朗、叙利亚、土耳其、伊拉克等,遍访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收集丝路沿线多个国家的文物,行程累计80万公里,并致力于战争冲突地区的文物保护。在中日民间,平山郁夫被誉为“当代唐玄奘”,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热心于协助保护敦煌文物,曾经担任日中友好协会第四任会长,被授予“中日友好使者”,荣获“文化交流贡献奖”等奖项。
 
    本次展览展出平山先生收集的文物和他创作的丝路题材画作,共192件(套)。展品年代上起公元前2000年,下至公元8世纪,涵盖了陆上丝绸之路从地中海中部地区、两河流域到印度的主要古代文明成果。通过此次展览,我们一起走进平山郁夫的丝路世界,感受平山郁夫先生的中国情怀,领略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化魅力,于时空穿越中见证丝路精神的悠远传承。
 
 
第一单元 海中奇迹——丝路上的地中海
 
    地中海(Mediterranean)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和突尼斯之间的突尼斯海峡为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地中海地区是多元文化汇集之地,其复杂、多样的文明史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地中海沿岸还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古埃及的灿烂文化,见证了古巴比伦王国和波斯帝国的兴盛,更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
 
 
 
第二单元 两河荣光——丝路上的伊朗、阿富汗
 
 
 
     古代波斯部落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在国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波斯达到鼎盛时期,领土包括埃塞俄比亚、亚美尼亚、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帕米尔高原、印度河平原,是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第一次直接把四大文明发祥地连成一块。波斯帝国无论是从西向东看,还是从东向西看,都正好落在丝绸之路上。
 
 
阿富汗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第三单元  山河之间——丝路上的印度
 
 
 
     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古印度文明的疆域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斯坦南部部分地区和尼泊尔,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犍陀罗是古典时代人类文明的熔炉,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腊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在这里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犍陀罗文明。
 
 
树下冥想太子头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迦腻色伽一世像金币 
犍陀罗
公元2世纪
 
第四单元 梦回敦煌——丝路上的明珠
 
 
    敦煌“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在敦煌,东西货物在此交汇,不同文明的交汇成就了敦煌在历史上、艺术上的辉煌。平山郁夫先生自1979年首次来到敦煌后,便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他一生曾70多次沿丝绸之路考察敦煌文化,并留下了大量绘画作品。
 
 
 
平山郁夫生平简介
 
 
    1930年,平山郁夫出生于气候宜人的濑户内海的生口岛上。这个小岛隶属于广岛县濑户田町(现在的尾道市)。父亲是平山丰一,母亲是平山hisano,共有兄弟姐妹九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这是一个生活在碧蓝大海之上的虔诚的佛教家庭。平山郁夫从小就性格活泼,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在太平洋战争白热化的1945年,正在读初三的平山郁夫,被强迫勤劳动员到陆军兵工厂劳作,在广岛原爆中经历了九死一生。他路过被烧成了一片焦土的原爆核心地带,一心只想着回到家乡的小岛上。这段残酷的战争经历,促使平山郁夫此后的创作一直以佛教与和平为主题,并且一生致力于文物保护活动。
 
    经历了广岛原爆的平山郁夫,因为健康状况恶化而转学。在大叔父清水南山的大力推荐下,他得以在16岁就进入东京美术学校(现在的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预科学习。毕业后与松山美知子(后来两人结了婚)一同投靠恩师前田青邨,进入改组后的东京艺术大学做助手。到了25岁以后,平山郁夫的健康状况越发恶化,经济窘迫而且创作活动也陷入瓶颈。1959年,他终于凭借以玄奘西天取经为灵感的《佛教传来》,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树立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继《佛教传来》后,平山郁夫又以佛教传教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画作,一跃成为备受关注的日本青年画家。1962年,他前往欧洲留学半年,1966年参加了由东京艺术大学组织的中世纪东方遗迹学术调查团,对土耳其卡帕多细亚地区的壁画进行临摹。伴随着对欧洲文化以及中东文化的了解的加深,平山郁夫越发想探究日本文化的源泉,并且萌生了要沿着玄奘的足迹,走访佛教东渐之路的想法。1968年,他践行了自己的梦想,前往阿富汗、中亚地区。这是他对丝绸之路的首次探访之旅。自此以后,平山郁夫夫妇几乎每年都会前往印度、伊朗、叙利亚、西藏,中国西域的敦煌、楼兰等地旅行,两人踏访丝绸之路的总次数超过了150次,作为旅行记录的素描本也达到了600本之多。
 
    平山郁夫是战后日本画家的代表。在探访丝绸之路的同时,他还作为东京艺术大学的教授指导学生。1989年,平山郁夫就任东京艺术大学校长,2001年再任。在探访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他目睹了世界各地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因战乱和环境破坏面临重大危机。为此提出了《文化财产红十字构想》,力图保护全球文化遗产,为国际社会做贡献。不仅如此,他还为保护敦煌、吴哥窟、阿富汗、伊拉克、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文物投入个人财产。平山郁夫的义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1996年荣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8年荣获日本文化勋章,2001年荣获有“亚洲诺贝尔奖”之称的拉蒙·麦格塞塞奖等。直至2009年以79岁之龄与世长辞前,平山郁夫都是日本美术院理事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等,是日本与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为战后日本的文化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