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龙泰宸宇——故宫养心殿文物特展”


 
辽宁省博物馆即将展出的“龙泰宸宇——故宫养心殿文物特展”是为广大观众朋友们精心打造的2019年度新春文化盛宴。展览分为七个单元,共展出285件/组养心殿内重要文物和陈设等皇室用器,涵盖玉器、珐琅、陶瓷、家具、玺印等多个门类。
 
展览复原了正殿明间、西暖阁、东暖阁、三希堂和无倦斋等重要场所,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养心殿各区域的风貌。徜徉在展厅中,便仿佛走进了养心殿……
 
 
养心殿是紫禁城内廷的一座独立院落,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养心”二字取意于《孟子·尽心篇》:“养心莫善于寡欲”,意为“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 。以“养心”名殿,既寄托了帝王培养本心的愿望,又包含了对耽溺于欲望的劝诫。
 
明代的养心殿是皇帝起居听政以外的闲居之所,嘉靖皇帝曾在这里修玄,万历皇帝在这里藏银;清代顺治皇帝在这里病逝,康熙皇帝在这里学习西学,而至雍正皇帝移居养心殿始,这里则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仅成为皇帝的寝宫,并且取代乾清宫成为了皇帝日常政务活动的中心。此后直至清末溥仪出宫,清代共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于此,这里也一直是清朝最高权力所在地和政务决策地,几乎所有关于军国大事的决策都在此处产生并诏告天下。养心殿既见证过历史的沧桑,也曾弹出千年帝制的最后绝唱……
 
如今,藉养心殿为期五年的修缮保护期间,我们从故宫博物院悉心甄选了近300件养心殿内重要文物和陈设等皇室用器,带着它们背后的故事踏出“宫外”,以原状陈列的方式来到沈阳,走入辽沈公众的视野。我们希冀通过展览让观众在感受光阴流转、世事变迁的同时,了解这座宫殿及其建筑背后的故事,体会一个王朝的荣辱兴衰,进而去寻找中华传统文化生命的支点。
 
 
第一单元  正殿明间:继位迁居  权利中枢
 
养心殿正殿明间是皇帝日常召见大臣,商讨政务和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明间设有红木宝座和楠木黄缎套御案,因正中高悬雍正帝手书“中正仁和”匾,又被称为中正仁和殿。宝座后的屏风上为乾隆帝御书“保泰常饮若,调元益懋哉”联和“西师归振旅,东陆舒由庚。执徐奉执规,持躬凛持盈,三白兆宿岁,万几简新正。闲中足养心,而予有所怦。怀安岂良图,无逸斯元亨。自强励不息,善长时偕行”诗。屏风后有两道分别写有“恬澈”、“安敦”字样的门通向穿堂到达后殿。宝座下方台基上陈设有甪端、香筒,台基两侧安放有书架,藏有历代皇帝有关“治国”经验、教训的著述供新皇阅读。
 
雍正朝以后,养心殿成为紫禁城中重要的一个区域,是政令的发出地。清代设有官员引见制度,中下级官员入仕选拔、升迁调补、降革处罚时,均由王公大臣等高级官员引领在此处觐见皇帝。
 
 
第二单元  西暖阁:敬天法祖  勤政亲贤
 
养心殿西暖阁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单独接见大臣、批阅殿试考卷的地方。北墙上悬挂的“勤政亲贤”匾、两侧的“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联均为雍正皇帝御题。因雍正帝留下的“勤政亲贤”的圣训,此处又被称为勤政亲贤殿。其他屏文则是乾隆帝的御笔诗句。雍正皇帝登基之初,曾将西暖阁改造为“为君难”殿,上悬亲笔御书“为君难”匾,以作警惕自勉。与明间相比,这里的装饰朴素无华,窗外还有红色木板墙包围,是雍正皇帝和亲信大臣密谈的地方。雍正皇帝虽在位仅十三年,但他一生勤勉,励精图治,常不分昼夜召见军机大臣商讨政事,夜以继日批阅密折,继位后不久,即迅速巩固和发展了康熙皇帝开创的繁荣局面。
 
乾隆时期,勤政亲贤殿西门上张贴各省文官督抚以下、知府以上,武官将军以下、总兵以上的官员姓名,西壁上张贴全国各地官职的名单,标注某地政务的繁简程度,以便选用官吏。
 
 
第三单元  三希堂:喜获三希  辟室独览
 
三希堂原名温室,位于养心殿前殿南窗最西面的一间,是乾隆皇帝读书怡情、鉴赏古物的地方。虽名为“堂”,却只有8平方米多。乾隆十二年(1747),鉴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为稀世珍宝,乾隆皇帝下令将其贮于紫禁城养心殿内西侧一间小小的雅室,并因之赐名为“三希堂”,为的是让“墨迹经数千百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之余适然荟萃于一堂”。
 
三希堂内悬挂有乾隆帝御笔“三希堂”匾,以及“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联语,墙面以绘画、壁瓶等装饰。除上述“三希”,这里还收藏有大量的古代书画,至乾隆十五年,堂中已有晋以后历代名家135人的作品,包括墨迹340件以及拓本495种。乾隆帝还在此进行了大量与三希堂有关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既有裨益于治道,亦陶冶情性,是其“稽古右文”的文化政策与儒雅之风的集中体现。
 
 
第四单元  仙楼佛堂:修行密法  拈香敬佛
 
养心殿仙楼佛堂位于勤政亲贤殿后面,是乾隆帝于宫中建造的最早的佛堂。仙楼原为长春书屋,改为佛堂始于乾隆十一年正月二十五日,乾隆十二年正月装修完毕。佛堂以紫檀木七层无量寿宝塔为中心,呈曼陀罗格局。佛堂从一层通到二层,楼上绕塔南、西、东三面壁上供奉以五方佛为中心的唐卡组合,供桌上供奉佛像、佛龛、供器等。乾隆数十年倾心研习佛学,平日更是以写经自修,是清朝诸帝中最笃信藏传佛教的皇帝。此处是乾隆皇帝专用的修习密法之所。
 
 
第五单元  后殿、体顺堂、燕喜堂:静心寡欲  帝居生活
 
养心殿后殿区域是皇帝日常休息之处。和紫禁城内廷妃嫔们居住的宫殿相比,这里到处张贴着名言警句,仍然时刻提醒皇帝即便在日常起居中,也不能忘记肩负使命,务必保持警醒。但这里又与理政的朝堂不同,结束了前殿繁忙政务的皇帝,摘掉沉重的朝服冠、脱去肃穆的龙袍,走下神坛,恢复普通人的身份,开始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天子的寝室看似朴素,却留下了他们生活的痕迹,陈列着他们钟爱的奇珍异宝,每件陈设都出自国内顶尖的能工巧匠之手,透露出皇家生活的奢华考究,其中,以乾隆盛世的藏品最多。
 
 
第六单元  东暖阁:垂帘幕下  太后干政
 
养心殿东暖阁曾经悬挂着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训,在雍正时期,有“惟仁”二字之匾,对联为“诸恶不忍做,众善必乐为”。自雍正朝开始,这里是举行元旦开笔仪式的地方,称为“明窗开笔”。雍正朝以后,历朝皇帝均沿袭此典,遂成清代定制。到了清末,东暖阁成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场所。东墙下设有两宫皇太后的御座,御座前方为皇帝宝座,御座与宝座之间隔着纱帘。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在亲政之前均象征性地坐在前面的宝座上,而政务最终由坐在纱帘后面的两宫皇太后——确切地说是慈禧皇太后裁决。随后,末代皇帝溥仪继位,其嫡母隆裕太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摄政王载沣(宣统生父)共掌风雨飘摇的帝国。
 
 
第七单元  养心殿造办处:天工匠意  皇家造办
 
清宫造办处始于康熙初年,是执掌宫内器用制造的机构,由内务府管理,初设于养心殿,后移至慈宁宫茶饭房,故习惯称养心殿造办处。造办处荟萃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设有“成做活计”的作、处、厂,负责制作、修复和翻新宫廷的日用品或工艺品,并逐步发展成六十一个工种,遂有“造办处六十一行”之称。
 
造办处制器的类型、工艺、材质、造型、纹饰等体现了皇家的礼仪、审美等需求,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最高成就。
 
银镀金嵌松石八宝
 
18世纪
 
底径6.7cm,高13.5cm
 
       八宝为佛前供器,通常与五供、七珍等一起供于佛堂中。八宝通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它们在佛教中分别代表不同含义。法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法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宝伞代表张驰自如,曲覆众生;白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莲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宝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金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盘肠代表徊环贯彻,一切通明。
       这套八宝是以银经锤揲工艺制作而成,然后再镀金、嵌石。从器型、制作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此套八宝具有清代中期藏区制造特征。
白玉云龙纹三镶冠架
 
清乾隆(1736—1795)
 
直径19cm,高30cm
 
       整件冠架以硬木镶嵌白玉插接而成,三块白玉均浮雕云龙纹,或两龙在云中相戏,或一龙在云间穿梭,极富动感与气势。冠架为清代放帽之架,多置于书房内,也可做陈设品。
 
乾隆款金嵌珠石“金瓯永固”杯
 
清乾隆
 
口径8cm,最宽12cm,高12.5cm
 
       每年元旦子时,乾隆皇帝都会在养心殿东暖阁举行开笔仪式,以“金瓯永固”杯饮用屠苏酒以求消灾延寿,点燃“玉烛长调”烛台上的蜡烛,再用“万年青”笔写下新年祝福吉语,同时翻阅是年的历书,祈愿政权稳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金瓯永固杯,是皇帝新年祈福时用的酒杯。杯口錾刻“金瓯永固”,象征国土完整、国家繁荣。金杯耗费黄金20两,珍珠大小11颗,红宝石9颗,蓝宝石12颗,粉色碧玺4颗。杯口两侧各有一夔龙耳。杯底为卷鼻象首形三足。杯身錾刻缠枝宝相花。整体造型优美,富丽堂皇。
 
铜镀金四柱亭式跑人转花钟
 
18世纪
 
英国 底边长38cm,高84cm
 
       钟以卷草叶为四足。底座正面以卷草纹围成长方形开光,开光内的两个白珐琅钟盘分别是计时盘和阴历盘。底座平台正中立圆柱,柱子上彩绘建筑风景,市井众生环绕在圆柱周围。平台四角装饰彩色料石花。钟的顶端是由四象背负的方尖碑式建筑物,其上装饰彩色料石花。上弦后,在乐曲伴奏下,圆柱周围的人物前行,平台四角和建筑物正面的彩色料石花会随之旋转。
 
银镀金鹤式蜡扦
 
清(1644—1911)
 
长15cm, 宽10cm, 高35cm
 
       银质镀金。鹤立形,昂首,长颈,鹤嘴衔一灵芝,上为灯盘,鹤头顶上有红釉一块。圆形山石海水底座,外边錾一周莲瓣纹,鹤之双足底出榫,可插于底座之上。清宫宫殿里照明都用蜡烛,或插在蜡扦上,或插在灯笼里,可用于不同场合。
       此对鹤式蜡扦錾刻细腻,鹤身的羽纹、腿部关节、爪部指甲都力求写实。整体造型别致,比例合理,姿态挺拔。
锡一品锅
 
清(1644—1911)
 
高32cm, 直径38cm
 
       这套一品锅以锡制,锅体与锅盖相合呈倭瓜形,顶部覆瓜秧、瓜叶作盖柄。其内屉平放五个镶金边的锡盖碗。锅体外部有放置小碟的支架。锅由圆支架支撑,支架下部设四个圆形酒碗,用以煮沸锅内之水。
       故宫现藏火锅样式繁多,有方形、双环形、四倭角形、八方形等造型,盖柄上的装饰有双夔、狮首、鲤鱼、立凤等,还有用珍珠、宝石等镶嵌。这些锅集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为一体,显示出皇家饮食用具的精美华贵。便多属清代晚期制品。
雍正款画珐琅牡丹纹双联盖罐
 
 
清雍正(1723—1735)
 
 通高4cm,长11cm,宽6cm,内口长8cm,足8.6X3.3cm
 
       黄色珐琅釉为地,两罐相连,罐腹饰粉红、蓝、白缠枝莲,莲瓣内釉色晕染,白色缠枝莲内还晕有间色,细腻精致。枝叶缠连规整有序,整体造型及装饰呈对称形式。属于外来技术的画珐琅工艺,由于雍正皇帝的喜爱与支援,其技术得到了更成熟的发展,。此罐以双连造型呈现,寓意夫妻结为一体,又称“合欢”。罐底有“雍正年制”四字楷款。
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纹男夹朝袍
 
清乾隆(1736—1795)
 
 身长140cm,袖长188cm,袖口宽19cm,下摆宽154cm,佩肩100×34
 
       明黄色朝袍为清代皇帝礼服之一,主要用于元旦、万寿、冬至三大圣节,以及社稷坛、太庙、先农坛、方泽坛等重大祭祀场合。此朝袍为乾隆皇帝御用之物。其式为:圆立领,大襟右衽,左开裾,马蹄袖,附披肩,团龙杂宝织多边缘,上衣下裳相连属,下裳有襞积,垂背云二。衬浅月白色暗花绫里,缀铜鎏金錾花扣六枚。
       这件朝袍采取二至四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以及多种刺绣技法,在明黄色缎地上绣制彩云龙金龙、海水江崖及十二章等纹样。其精细的刺绣技法,不仅代表着清乾隆时期苏州刺绣的高超水平,也反映出当时追求繁复细腻的装饰风格,是乾隆时期的典型佳作。
“养心殿铭”青金石蟠螭印钮
 
清乾隆(1736—1795)
 
边长10.4cm 通高10cm
 
       此印通体蓝色,间以金星,顶雕大螭二、小螭七,伏于覆斗瓦钮之上,底镌阴文楷书《养心殿铭》,“乾隆御制”款。《养心殿铭》为乾隆帝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所作,载入其《御制文集》初集第二十七卷,曾悬挂于养心殿东壁。乾隆帝作《养心殿铭》,旨在从强调自身修养的角度出发,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地坚持中正之道,养心养性,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窑变釉水丞
 
清乾隆(1736—1795)
 
 腹径6.4cm,底经4cm,高6cm,通高7.8cm
 
       窑变釉为雍正时期的官窑器创新品种,从宋代仿钧釉中演变而来。窑变乃经过多次上釉,釉料中的不同金属元素因高温烧制时自然结合,而产生颜色斑斓奇幻的效果。
       此水丞呈圆球形,小口,通身施窑变釉,外壁呈霁蓝细丝纹,釉层饱满,莹润光亮。附一玉匙,配木座。
 
紫檀木框镀金竹林鹤兔挂屏一对
 
 
清(1644—1911)
 
纵128cm,横201cm,厚6.5cm
 
        挂屏边框四角镶錾花铜叶,边框上以一双如意铜倒环为装饰,并以双阳线雕刻,线内浮雕卷草拐子纹。屏心黑漆地,以铜镀金片捶打成浮雕状,分别雕绘双兔及双鹤,两幅均以竹石为背景,右上角有乾隆时期大臣李侍尧恭写御制诗各一。此挂屏外以玻璃罩保护,装饰富丽堂皇,工艺技巧超凡。两幅作品悬挂于养心殿正殿明间的东西两侧。
青白玉笔筒
 
清乾隆(1736—1795)
 
 口径12.3cm,高14.6cm
 
       此笔筒以青白玉制,筒壁地浮雕松、竹、梅岁寒三友及寿山福海图,天空中蝙蝠口衔灵芝,另有寿桃,瑞意献寿。圈足底中心方框阴刻篆书“乾隆御制”款。明清时期的玉质笔筒常雕琢吉祥如意、君子高士和山水人物等题材,不仅为实用器物,亦可做案头陈设,供人玩赏。
“亲贤爱民”寿山石夔纹章
 
清雍正(1723—1735)
 
边长2.3cm,通高4.4cm
 
         寿山石光素方形玺,汉文篆书,顶部刻有夔纹。“亲贤爱民”一向是为君者所遵循的治国理政准则。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大学士张居正劝谏皇帝遵循祖制,不必纷更,而应以讲学、亲贤、爱民、节用为急务,明清易代后,清朝统治者继承了这一儒家思想,雍正帝不但有刻着“敬天法祖”“亲贤爱民”的宝座,还于养心殿东暖阁御书圣训,首列“敬天法祖、勤政亲贤、爱民择吏、除暴安良”,作为自箴之言。
“为君难”青田石异兽钮印
 
 
清雍正(1723—1735)
 
长2.9cm,宽1.8cm,高5.6cm
 
       青田石质,异兽钮,阳文篆书。“为君难”出自《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雍正皇帝之所以发“为君难”的感叹,与他的经历及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雍正不仅把“为君难”制成匾额,还命人刻了多方印章,钤于御书及书画上,用以激励自己不要忘记作为一位皇帝的职责。
碧玉甪端形香炉一对
 
清(1644—1911)
 
通高35cm,宽18.5cm
 
 
       香炉玉制,甪端造型,呈站姿,作昂首状。身体中空,可贮香料,香气可从其口、鼻散发而出。
       甪端(lù duān)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夷之语,知远方之事,好生恶杀,明君在位则奉书而至。甪端香炉是明清宫廷重要的陈设用品,常见于皇帝的宝座两侧,彰显皇帝的圣明。
黄花梨木嵌制诗屏风
 
清乾隆(1736-1795)
 
长260cm,高275cm
 
        此屏风专为养心殿量身而制,以三组扇屏成山字形布局,两边扇外侧以站牙抵夹,加强结构的稳定性。
       屏心处黑漆地,以乾隆御制诗句直接阐发了养心殿的政务功能。由此可见,自雍正以来,养心殿作为理政中心在宫中所处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