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Information
陈列展览 /
Exhibition
文物交流信息 /
Interflow
文物保护 /
Protection
政策法规 /
Regulations
文创展示 /
Creative writing
文物鉴定 /
Identification
满庭芳华——馆藏明清花卉画展
作者:
来源:
辽宁省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18-06-14 11:14
【摘要】:
花卉画是传统花鸟画的主要组成部分。花鸟与山水、人物并列为中国绘画的三大主题,其中花鸟画肇始于唐,成熟于宋。宋人的花鸟画在兼顾形气精神的同时将诗情融入画意,这也成为历代画家重要的美学观念。
花卉吸收了大自然的精华,展现出华丽的容颜,也随着大自然的运行,或荣或枯,或放或敛。在我国对花卉的观赏、栽植、吟咏和描绘历史悠久,历代的艺术家从自己的情感性灵出发,借物抒情言志,以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将花卉之美做了多样的发展。
花卉画是传统花鸟画的主要组成部分。花鸟与山水、人物并列为中国绘画的三大主题,其中花鸟画肇始于唐,成熟于宋。宋人的花鸟画在兼顾形气精神的同时将诗情融入画意,这也成为历代画家重要的美学观念。明清时期的花卉画不但直接描画其形色之美,展现其神韵风采,更赋予花卉以丰富的内含,达到托物寄情的目的。
本馆所藏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较为丰富,历代画家各擅其能,技法或勾勒设色,或水墨写意;布置经营或全景或折枝;选材或富于吉祥寓意,或展现四时节令,可谓各具意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馆推出此展览,希望观众透过本次特展,徜徉于满庭芳华之间,神游于历代花卉名画之下,领略古今画家笔下的花卉之美。
清 蒋廷锡(款)百种牡丹谱册
每开:纵37厘米 横46厘米 100开
纸本 设色
“牡丹谱”始自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该书记洛阳牡丹之盛,录各类名牡丹,并解释花名缘由。至清代,康熙皇帝曾辑录牡丹诗、牡丹谱,并有许多宫廷画家绘各类牡丹图传世。其中《石渠宝笈初编》中著录有两册宫廷画家蒋廷锡所绘的《百种牡丹谱》。
此册共一百开,分装四册,每开绘牡丹一种,右上角书有牡丹品名,末开署有“臣蒋廷锡恭画”款,并钤有清宫诸收藏印,但有鉴定者指出署款及钤印均有疑问。画面工笔设色,图像生动妍丽,颇有清初恽寿平的韵味。将此册各开与《石渠宝笈初编》中著录的蒋廷锡《百种牡丹谱》相比较,其题名基本一致,图像有一定重合,推测可能是代笔画,也有可能是著录本的稿本。
蒋廷锡(1669—1732),江苏常熟人,字扬孙,号西谷,又号南沙,别号青桐居士。因生于康熙八年己酉,又名酉君。康熙己卯(1699)被荐入值南书房,癸未(1703)进士,累迁至内阁学士,康熙六十年(1721)充经筵讲官;至雍正朝,官至文华殿大学士,雍正十年(1732)卒于任上,谥文肃。
《芥子园画谱》第三集
《芥子园画谱》是由清初著名的戏曲小说家李渔的女婿沈心友发起,请王概、王蓍、王臬三兄弟于康熙年间编绘而成,并以李渔的别墅“芥子园”命名的。它是继明末《十竹斋画谱》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木板套色水印画谱。
《芥子园画谱》全书共三集,第一集为山水谱,第二集为兰竹梅菊谱,第三集为草虫花卉和翎毛花卉二册。《芥子园画谱》出版后被反复翻刻,许多翻刻本已经失去了原书的精神。本馆珍藏的《芥子园画谱》第三集是康熙时期原刊本,是用开化纸木刻饾版套色水印而成,原为线装,现装裱为册页,第一册存71单开,第二册存94单开。通过此本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本来面貌,其雕刻刀法之精良,印刷手法之巧妙,套印之准确,颜色之匀称,都是后来翻刻本所无法同日而语的。此集从收藏印记可知此书在清代曾由铁岭李鸿仪收藏。
《芥子园画谱》第三集两谱均有画花卉浅说、画诀、画花卉起手式及古今诸名人图画,作为初学花卉画的一部教科书,可以从中学习花卉画的用笔、写形、构图等基本技术,在传播花卉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