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的馈赠——古埃及文物特展


展览精选该馆藏144组古埃及文物,其中,神庙模型3件组、特大型神像3件、超重量石碑和石雕9件、大型木棺2件、人型木乃伊1件、人型木乃伊棺4件/组、亡者之书1件(带框长3.2米)、乌沙布提1组(89件)。时代跨度自古埃及前王朝时期至罗马时期近4000余年,包括陶器、化妆用具、青铜及石雕像、动物和人形木乃伊、纸莎草、木棺、石棺、石碑、护身符、大型石刻神像、壁画、模型等典型文物,力求解读古埃及独特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丧葬文化和辉煌的艺术成就。

前言

尼罗河流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古埃及诞生于此。日月星辰周而复始的交替变化,天然的地理位置以及尼罗河水的馈赠,极大地影响了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让古埃及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并在政治、经济和艺术等诸多领域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曾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

默然高耸的金字塔,印记沧桑的神庙石柱,奇特的象形文字……虽然古埃及的历史已经终结,但古埃及人留存至今的遗迹、文物和文字,仍然讲述着那遥远而神秘的故事,讲述着古埃及人追求永生的执念和曾经的灿烂辉煌。本次展览,我们从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甄选了23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日常用具、首饰、木乃伊、法老雕像、亡灵书、青铜雕像等,希望藉此能够引领您透过一件件展品,循着古埃及人的遗迹,开启一段难忘的文明探索之旅,并在古埃及和中国这两个大河文明之间,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

第一单元多彩生活

尼罗河的狭长河谷和下游三角洲地带是古埃及各种生命赖以生存的主要地区,也是非洲东北部的主要水源覆盖区。在日出日落的循环往复中,尼罗河畔的人们重复着每天的生活:被神化了的法老是全国所有土地和财富的拥有者;担任行政管理和高级大祭司的达官显贵们享有大量的特权;接受了相应教育的书吏们有机会跻身于精英阶层;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贫苦农民和工匠等则以其辛勤的劳作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在这茫茫沙漠中狭长的绿色生命带上,古埃及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在繁忙的生产活动之余,他们也追求着现实世界的物质享受,佩戴色彩绚丽的首饰,使用本地或进口的香水或化妆品,装点自己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单元诸神之乡

古埃及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其所信仰的神祇与创世神话的数量极多且相互并行不悖。沿着尼罗河自南向北分布的众多城市,分别供奉着各自不同的城市守护神:埃德富的荷鲁斯、底比斯的阿蒙、丹德拉的哈托尔、阿比多的奥西里斯、孟菲斯的卜塔等,它们被供奉于神明的“居所”——神庙之内。古埃及人相信,这些神明统治世界并福佑埃及,从王权神授的国王到平凡度日的普罗大众,古埃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渗透着对众神的信仰。对古埃及人而言,众神各司其职,神的力量无所不在。

“官方崇拜”与“个人祭拜”是古埃及宗教信仰体系中共存的两种信仰崇拜。所有颂赞神祇的官方祭拜均在特定的神庙和神殿内举行,国王须日奉众神以示崇仰,从而维持世间秩序,使国家免于祸乱。祭司作为国王的代表,每天均向神像进献祭品,并举行仪式。因神庙中的神祇难以接近,民众仅在大型庆典和节庆活动中才能亲眼目睹神像并有机会向其祈祷敬奉。因此,除国家倡导的官方崇拜外,另一种民众礼神的方式是向神庙进献带有祷文的小型雕像和石碑,它们多被置于神庙的前庭内,成为一种个人信仰的象征。

第三单元永恒世界

古埃及人保存尸体是因为他们笃信来世的存在。他们发明了复杂的防腐技术,使得大量木乃伊保存至今。人们死后的命运是不同的。国王的死后世界是在天空,他飞升到天上,化为星辰,成为众神的一员。普通人死后进入平行的世界,过着与现世相似的生活。

古埃及人认为,奥西里斯统治的死后世界位于西方日落之处。因此墓地都在尼罗河的西岸,而居民区都在尼罗河的东岸。在古埃及人的想象中,天空女神努特每天在日落时把太阳吞下去,在早晨又把它重新生出来。这种想象以及太阳神在日落后所面临的种种危险,均体现在古埃及人墓葬文学中所描绘的来世之旅中,死者完成这个旅程才能到达天堂(“雅卢”)。《棺椁铭文》、《亡灵书》,以及其他写在墓葬用品上的咒语,都是为了帮助死者完成这个过程,抵达永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