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来朝清宫画家——郎世宁(三)


郎世宁艺术成就

 

新体画

从郎世宁一生的业绩来看,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大胆探索西画中用的新路,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堪称郎世宁新体画。郎世宁来到中国后仔细研习了中国画的绘画技巧,他画的中国画具有坚实的写实功力,流畅地道的墨线,一丝不苟的层层晕染,外加无法效仿的颜色运用,中西合璧,焕然一新。以其独创的新画体博得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从现存的郎世宁亲笔画迹来看,它既有欧洲油画如实反映现实的艺术概括,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之笔墨趣味,确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郎世宁

乾隆皇帝围猎聚餐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郎世宁绘,绢本,设色

纵317.5厘米,横190厘米

  款题:“乾隆十四年四月奉宸苑卿臣郎世宁恭绘。”下钤“臣郎世宁”白文方印、“恭画”朱文方印。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时年39岁。

  此图构思匠心独运,盘膝而坐的乾隆皇帝,虽然形象并不高大威猛,也未居于画面的突出位置,但是,他身后有全图色调最鲜亮的明黄色宝帐作陪衬,宝帐的后边又有全图最高耸的山峦作屏障,加上两边侍从官兵成八字形的分布,从而将本不醒目的乾隆皇帝烘托成全图的中心主体,从而也十分自然地突出了乾隆皇帝不怒自威的皇权地位。据专家考证,在画上写明郎世宁曾担任“奉宸院卿”官职的仅此一件。这大约是郎世宁参与设计长春园西洋楼建筑时担任的职务。

  乾隆皇帝承袭祖制,把骑射尚武奉为“满洲根本”。为了练习骑射技术,从乾隆六年至三十五年(1741-1770年),他几乎每年都要至木兰围场或南苑狩猎。每次狩猎结束后,侍从们都要把猎物先呈献给他,由他根据每个人捕获猎物的多少、执勤的优劣,分别论功行赏,注册备案,然后他再与侍从们一道分食所获之物。图绘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一行围猎结束后,正等待侍从扒鹿皮、切鹿肉、烩鹿汤、烤鹿肉享受战利品的情景,画面写实而富有生活气息。

 

 

 

 

 

郎世宁等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丁观鹏  郎世宁等绘

绢本,设色

纵305厘米,横206厘米

  款识:“臣郎世宁、沈源、周鲲、丁观鹏合笔恭绘。”下钤“臣沈源”朱文方印、“恭画”白文方印。幅中钤乾隆皇帝“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鉴藏印。

  这是由中西画家共同创作的一幅画,擅长人物肖像写实画的郎世宁画乾隆帝像,中国画家沈源、周鲲、丁观鹏等人画小童、房舍、树木。这件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皇权之下有机交融的成功之作,不仅渲染出了皇家岁朝喜庆祥和的热烈气氛,同时展示出了乾隆帝与诸皇子间融融的亲情。

  乾隆帝继承皇位后,许多方面都承袭前朝典制,每遇汉民族历代相承的传统节日,如元旦、上元、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他都要求在皇宫中举行相关的庆祝活动。在众多的节令中,他对新年伊始的第一天,即岁朝(元旦),尤为重视,每到这一天,他要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在宫苑内点竹放炮,祈求平安吉祥。同时他还要认真地书写《心经》一册,以示庆贺。图绘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在庭院内点炮竹,庆贺岁朝的热闹场景。其慈祥的目光,温柔的举止,显现出他身为帝王之外,作为普通家长的一面,令画面充满无限的爱意与温情。

 

 

 

 

弘历观荷抚琴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绢本,设色

纵299.5厘米,横156.5厘米

  本幅无作者款识

随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之风,一些欧洲画家开始在清代宫廷供奉。一方面,他们接受中国传统绘画方式,采用中国笔墨颜料和纸绢作画,另一方面,他们依然坚持西洋绘画技法中的透视原则,在作品中着意表现物体的体积、质感、明暗、投影乃至倒影。此幅虽未署作者名款,实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主绘,中国画家补画山水背景。画中乾隆皇帝身着汉装,临湖抚琴,远处高山流水,喻其襟怀心境。

作者不仅通过高超的技巧和精准的透视画法成功地表现出水边亭台的立体感和通透感,而且将建筑整体复杂的结构和各个构件的细部都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腻的笔触与富于变化的色彩将原木立柱和屋顶青石瓦片的肌理与质感描绘得精微而生动。从此图中可以看到郎世宁运用焦点透视手法,按照一定的规律将所见到的屋宇移于画幅,成功地在二维平面画幅上真实地表现出多维空间,与传统中国界画描绘空间的手法完全不同。

 

铜版画

 

铜版画是欧洲版画的一个品种,距今已经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因其所用的底版以金属材料铜为主,故称之为铜版画。铜版画的制作要求精致细腻,故耗费人力物力较多,在欧洲也被视为名贵艺术品。铜版画在康熙年间传入中国。而乾隆时由郎世宁为主创作的《平定准部回部.钱图》则是铜版画的佳作。此后,清宫廷仿照《平定准部回部战图》又绘制了一系列表现征战场面的铜版画。

 

 

 

圆明园铜版画册

故宫博物院藏

 

 

《圆明园铜版画》册(20开),清,纸本

纵50.5厘米,横87.5厘米

  本幅无款印

清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皇帝决定扩建康熙年间即已开始兴建的圆明园。在雍正、乾隆两朝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扩建中,通晓西洋建筑学的郎世宁曾与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王致诚等一起参与园内著名的“西洋楼”的设计和工程督造,并有机会在较长的时间里住在这座东方名园内,为装饰殿堂画了多幅作品,其中既有欧洲风格的油画,也有以欧洲焦点透视法在平面上表现深远效果的“线法画”。

虽然郎世宁在圆明园的这些创作由于兵燹的劫难早已湮没无存,但从此册铜版组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郎世宁等西洋宫廷画家在宫廷建筑绘画上的高超造诣与成就。这组完全西式的铜版组画也成为清代宫廷建筑绘画全新技法的代表作。

 

西洋绘画技巧

 

焦点透视画是产生于欧洲的一个画种,它运用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为的是在平面的画幅上更真实地表现出自然界立体状貌。这种与中国传统技法迥异的绘画方法也随欧洲传教士进入了清朝内廷,郎世宁对于这一绘画方法的传播起了极为主要的作用。雍正年间学者年希尧在郎世宁的帮助下,出版了首次在中国介绍西画焦点透视法的专著《视学》,序言中特别说明曾受益于翰林院画院的"郎学士"。

 

 

 

乾隆帝写字像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绢本,设色

纵100.2厘米,横95.7厘米

  本幅无款识、印章

图绘乾隆皇帝在书房内的情景。室内,乾隆帝身着汉服,一手拈须,一手执笔,似在沉思。窗外,有“君子”之谓的梅与竹沐浴于春风中,焕发着勃勃生机,它们既扩展了画面空间,又为雅致的书斋平添了几分清幽与高逸。

乾隆帝按照宫中的规制自6岁起便接受启蒙教育,从此勤于吟诗诵文,孜孜不倦,最终成为清朝诸帝中文化造诣高深、文史哲知识渊博、汉学功底深厚、注重文化建设的一代帝王。

作品虽无作者款印,但依照画风及绘画水平分析,人物面部应出自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之手,完全为西洋技法表现,以色塑形,淡化线条的勾描,注重解剖结构和立体感。图中人物的服饰及衬景竹梅、文房、家具等则明显带有中国画家金廷标的笔墨特点,画风工细规整,多以中锋运笔勾勒,线条富于顿挫、提按变化。由中西画家联笔承旨创作、各展艺术才能是乾隆朝宫廷绘画的一大特点。

 

 

乾隆帝妃与嘉庆帝

幼年像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绢本,设色

纵326.5厘米,横186厘米

此图是典型的清代中期宫廷绘画,富丽华美。所绘场景为楠木装修的室内,一妃嫔与一儿童立于楼下的窗前。根据画上的黄签“今上御容,嘉庆二十年十二月初一日敬识”可知,此图描绘的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颙琰的孩提时代,那位贵妇可能是他的母亲魏佳氏,后尊为孝仪纯皇后,时为令贵妃;而画面上的黄签则是在嘉庆皇帝(颙琰)登基后添加的。根据画风判断,此图的人物肖像部分具有鲜明的欧洲油画特征,当为郎世宁所绘。

 

 

 

乾隆帝妃古装像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绢本,设色

纵101厘米,横97.2厘米

  图绘乾隆皇帝的妃子对镜梳妆的情景。她注视着面前的铜镜,正在精心地往头上戴金钗。妃子对妆容的重视、妆容的优美,是显示其女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她亲自插戴,动作一丝不苟。妃子身着蓝底华服,上边不仅镶有花边,还有描金的团花纹,显现出宫中女性服装做工的考究和华丽,具有皇家高贵典雅的特点。

  画幅上没有落作者的名款,从表现技法上分析,人物的脸像应该由西洋画家郎世宁绘制,人物的服饰及周围的环境应当由中国宫廷画家金廷标所画。中西画家联手创作是乾隆朝宫廷绘画的一大特色。

 

圆明园设计

 

乾隆要修建圆明园为夏宫,郎世宁又秉旨设计图则。乾隆命郎世宁起草建筑图样进说:"就采用欧夷的样吧。"从那幅带有巍峨壮丽巴洛克风格的蓝图中,可以见到建筑上的主要旨趣,大理石圆柱以及意大利式豪华富丽的螺旋形柱头装饰。不过,屋顶上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用兽形装饰的飞檐,却是中国传统式样。这项工程于1747年至1759年间进行。

 

 

瑞谷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雍正初年,全国五谷丰登,雍正皇帝令大学士张延玉传旨,着清朝御用画师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作《瑞谷图》。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二日,雍正皇帝颁示《瑞谷图》,并降旨曰:"今蒙上天特赐嘉谷,养育万姓,坚实实好,确有明征。朕祗承之下,感激欢,着绘图颁示各省督抚等。朕非夸张,以为祥瑞也……自兹以往,观览此图,益加儆惕,以修德为事神之本,以敬民为立政之基。"谕旨"末端钤敬天勤民"宝玺。康雍乾三帝对此玺厚爱备至,三朝各刻一方。乾隆帝在《敬天勤民宝四言诗》中称其为"匪贵其材,实珍其义,掌之黄阁,传以亿年"。

《瑞谷图》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镇馆之宝,作者是意大利画家郎世宁。雍正初年(1723年)恰逢难得一见的丰收年景,雍正闻报各处粮食丰收,大悦,便令大学士张廷玉传旨,让宫廷御用画师郎世宁作《瑞谷图》。此后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稔。

2006年,《瑞谷图》成为国礼赠送意大利驻华大使。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百余年间,清朝中央政权与西北蒙古族各部和维吾尔族回部争战频繁,终于在乾隆中期平定了蒙古族厄鲁特部和回部的叛乱,使得西北的边境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为此乾隆皇帝在宫廷画家中挑选了以郎世宁为首的中外画家,创作了一系列史诗般的画幅。乾隆十九年(1754年),厄鲁特蒙古族的杜尔伯特部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合称为三车凌)以及厄鲁特蒙古族的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相继归顺清朝,乾隆皇帝特地在承德的热河行宫避暑山庄举行盛大仪式表示庆贺。时年66岁的郎世宁和另外两位欧洲传教士画家王致诚、艾启蒙等一起,赶赴承德,画了一批蒙古族归顺首领的油画人物半身肖像。后来又根据此行搜集的素材,郎世宁和其他中外画家共同完成了两幅大型的历史画:《乾隆万树园赐宴图》横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和《乾隆观马术图》横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这两幅画完成之后,张贴在避暑山庄内"卷阿胜境"殿的东西墙上。郎世宁描绘这一主题的绘画作品还有《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玛瑺斫阵图》卷(有两幅,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德国柏林东亚美术馆收藏)、《哈萨克贡马图》卷(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收藏)等。

 

 

哈萨克贡马图

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藏

 

 

 

著色错落,无疑是国画的表达方式。人物面部用细腻对比笔法描画,显示出棱光效果。这种西方常见的技巧,此处用在带云母粒的长纤维纸上,效果异常鲜明。

乾隆年间,清军追剿准噶尔叛军进入哈萨克境内。从此,哈萨克使臣不断朝觐进贡,贡品主要是骏马。乾隆帝命清宫画家绘出名画《哈萨克贡马图》。

皇帝镇静的面孔,线条精确微妙。乾隆坐在屏风前的平台上,四周围着有限的几个人。构图与其说是东亚不如说是欧洲绘画传统。画卷显然不是依次分段铺开,而是整体展现,以求真切的视觉效果。同样地,马匹也按西方现实主义手法描画,郎世宁在这方面实为高手,显得空旷的环境,烘托出俊马是如此强壮。马身立体描绘分外出色,色彩层次过渡令人毫无察觉。

 

 

郎世宁等万树园赐宴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郎世宁等绘

绢本,设色

纵221.2厘米,横419.6厘米

  乾隆十八年(1753年)冬,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杜尔伯特部由其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史称三车凌)三台吉率领所属三千多户、一万余众离开多年游牧的额尔齐斯河,投奔至清廷管辖地乌里雅苏台。乾隆皇帝深知他们的归附对清朝的民族统一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安定战乱频繁的蒙古族准噶尔部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分别册封他们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赏赐大量金银、玉器、瓷器、绢帛等物品,并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举行隆重的宴会,对他们进行了热情的招待。宫廷画家郎世宁等人奉旨对这次宴会进行了纪实性描绘,所作《万树园赐宴图》真实地再现了这次民族团结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