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Information
陈列展览 /
Exhibition
文物交流信息 /
Interflow
文物保护 /
Protection
政策法规 /
Regulations
文创展示 /
Creative writing
文物鉴定 /
Identification
文化进万家|福瑞祥吉 金牛耕春 辽宁省文物总店旧藏文物赏析
作者:
辽宁省文物总店
来源:
辽宁省文物总店
发布时间:
2021-02-09 10:18
【摘要】:
岁月穿梭,韶光不负,辛丑春节,年之初始,在我们携手走过2020并肩迈向2021之际,辽宁省文博产业发展交流中心(辽宁省文物总店)将继续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辽宁省文物总店建店60周年,我中心将努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引领民间收藏良性发展的同时,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走进文物背后的故事,走进百姓生活,做好文化传承纽带。
•金牛奔盛世 紫燕舞新春•
辛丑庚寅——【唐】韩滉 《五牛图》
岁月穿梭,韶光不负,辛丑春节,年之初始,在我们携手走过2020并肩迈向2021之际,辽宁省文博产业发展交流中心(辽宁省文物总店)将继续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辽宁省文物总店建店60周年,我中心将努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引领民间收藏良性发展的同时,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走进文物背后的故事,走进百姓生活,做好文化传承纽带。
说文解牛
牛:《说文》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属皆从牛。徐锴曰:“件,若言物一件、二件也,封,高起也。”鱼求切。段玉裁释:“牛,事也,理也”。牛、事、理三字同在古音第一部,“牛”训“事”是声训,音义同源。牛又为二十八星宿之一,牛宿。牵牛星的省称。和牛郎有关,象征男耕。《说文》里牛部四十七字,另有与牛相关的犛部三字,告部二字。这些字中有些是牛的专有名称,如:犊,牛子也;特,牛父也;㹊yuè,白牛也;牻máng,白黑杂毛牛;犥piāo,牛黄白色;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即犀牛。
《说文解字》书影
《唐韵》语求切。《集韵》鱼尤切。《韵会》疑尤切,并yàn平声。《玉篇》:黄帝服牛乗马。《易·无妄》:或系之牛。又《说卦》:坤为子母牛。《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又《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疏:月建丑,土能克水,故作土牛,以毕送寒气也。又树化牛。《玄中记》:千年树精,化为靑牛。始皇伐大树,有靑牛跃出入水。又官名。《周礼·地官》: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又牵牛,宿名。《尔雅·释天》:星纪,斗牵牛也。注:牵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又天牛,虫名。一曰天水牛。《尔雅·释虫》:蠰náng齧niè桑注似天牛。又紫金牛,药名。见《本草纲目》。又姓。《广韵》:微子裔,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风俗通》:汉有牛崇。又人名。《史记·虞舜纪》:瞽gǔ瞍父曰桥牛。又叶音疑。《诗·小雅》:我任我辇,我车我牛。叶下哉。哉读将黎反。
《康熙字典》书影
古人把牛视为自己的同类,或者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对待同类的眼光去认识牛,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系统的、多彩的牛文化。 从“牛”字的多种写法,即可看出古人对牛的固相性的认知,无论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行书、草书,其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皆是对牛其外形特征的一种诠释,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农耕文明更是民生之本,从“牛”字的造型中即可体会到牛的重要性,从早期文明中对神灵的崇拜祭礼到封国领地的依据再到成为耕种的必要性工具,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牛年说牛
中国古书记载的“牛”,即现代的瘤牛,中国水牛的毛色、颅骨和角形等特征同印度野水牛极相似,故以前学者都认为中国水牛起源于印度的野生平角水牛——亚尼水牛(Bubalus arne)。但对华北、东北、内蒙古以及四川等地更新世不同时期地层中发掘出的不下7个水牛种的化石研究,可证明其中至少有1~2种后来进化而成为现代的家水牛。
牛是人类最早驯服的家畜,是人类最忠实最亲密的动物朋友,自古列为"六畜之首"。自驯化观察后人们发现其品性温和,力足且具有耐性,便开始逐步从单一人力耕种走向牛耕,这也是古代农业耕种方法的极大进步。我国早在商代已经开始用牛耕地,春秋时期,铁农具的出现使牛耕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当时,有些以“牛”或“耕”作名字,如孔子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还有个弟子叫司马耕,字子牛。这说明在那个时代,牛耕已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项。与此同时牛也是人们进行交换的重要商品之一,也是最早的实物货币之一。自南北朝起历朝历代皆有描写与牛相关的诗句。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佚名【南北朝】’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到“‘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牧牛词》高启【明】’的仿乐府诗,描绘出一副活泼可爱的牧童们共同放牧,嬉笑追逐与牛相依为伴的生活趣景”再到“当代诗人臧克家的咏牛诗作《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诗人借助不畏辛苦,踏实肯干,自强不息的老黄牛形象,赞美劳动人民的美好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在志在有生之年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的壮志豪情”无一不将“牛”这一信念坚定、忠诚尽责的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
辽宁省文物总店旧藏
清 铜牛
长35cm宽20cm高12cm
此铜牛为辽宁省文总店旧藏,整体采用黄铜铸造成型,局部进行打磨抛光整理细节,器型厚重敦实,比例适宜,极具写实风格,牛头略微回望,两角弯弯相对,眼部刻画细腻,眼皮褶皱三叠,双目温润有神,鼻头与下颚刻均匀圆点纹,双勾鼻孔,唇部线条流畅上扬,全身施以旋纹装饰,力度均匀,背有一峰,蹄为俩趾,尾部自然弯曲向下,整体形象极生命力,尽显牛的踏实温和之意。
此器物无论从造型、材质、颜色还是装饰,都不由让人们遐想到其背后的象征意义,牛为踏实肯干的勤劳象征,同时也是古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寄托,辛勤农耕即为生活打下坚实基础。黄铜的材质上耐用,易保存,颜色为黄,而“黄”字在中国文化里出现得很早,甲骨文里就有,许慎对“黄”的解释是“地之色也”,即大地和土壤的颜色。且黄色在指代积极美好的意义方面,还有多种表现。比如,古时三岁以下的孩子称“黄童”,或者“黄口”,在这里,“黄”就意味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古时又用黄发指代长寿的老人,比如《广雅》里就说“黄发,寿也”;郑玄注解《诗经》里的“黄发台背”,也说“此为寿征”,把黄色看做长寿的象征。
装饰上通体施以旋纹,这种纹饰从彩陶上即可找寻痕迹,属几何纹饰,早在黄河流域的彩陶上便有流行旋纹,这一时期的纹饰多与自然界中的形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如云雨雷电、山川脉络等自然崇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几何纹饰在青铜器上也多有出现,本质上仍与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密不可分。
由此可见,此件铜牛不仅是一件精美的文物艺术品更是承载着质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是对生活富足期许的具象化表现。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
辽宁省文博产业发展交流中心
辽宁省文物总店
“金牛贺春”
恭祝
新春祥吉
阖家欢乐
年年皆胜意 岁岁尽欢愉
资料来源:
《说文解字》(汉)许慎 纂 中华书局出版社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 等编撰,王引之 等校订 上海古籍出版社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织色入史笺——中国历史的色象》陈鲁南著 中华书局出版社
《说文解字》渊源深厚的牛文化研究 王晓丽著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撰稿人:王涛、张西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