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水行墨——文房用具鉴赏之水丞(一)


 
—水 丞—
 
    水丞又称水中丞,一般多称就是水盂。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它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用于贮砚水,多属扁圆形,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制作古朴雅致,为文房一重要器具。
 
 
—明 青玉双凤水丞—
 
 
辽宁省文物总店藏
 
    此件青玉双凤水丞为明代玉雕文房用具,长10cm 宽4cm 高6cm整体器型小巧别致,小口圆型,器璧较厚,器体外雕琢两只立体凤纹,凤头回首对望,活灵活现,凤身雕工刚劲有力,起落刀干净利索,线条棱角十分明晰,脖颈、翅膀及凤尾以流畅自然线条表现出羽毛的的丰盈飘逸,边棱打磨的平顺光滑,呈现出明代玉器独有的丰满厚重感。
 
 
—掐丝珐琅云龙水丞—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年间(1736—1795) 铜胎掐丝珐琅制。清中期宫中文房用品,附有一只舀水的铜勺。水丞又称水中丞,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为文房用品中的重要器具。此水丞为铜胎掐丝珐琅所制,整体为圆筒形,小口深腹,上口沿及底足均鎏金錾刻缠枝莲纹、卷草纹;器身以浅蓝色珐琅为地,饰金色巨龙行于五色云间,龙嘴大张,颇有气势,另有万字图案及飘带,龙身之下为海水江崖图案。水丞附有一个舀水小勺,构造巧妙,造型为龙形,勺为鎏金龙头,勺身以蓝色珐琅为地,间饰万字纹、云纹。该水丞表面有砂眼现象(又称气泡),应是珐琅釉料中硼酸盐量过高在烧制过程中氧化还原所致。但器物整体看依然色彩斑斓,显示出宫中珐琅器雍容华贵的特色。
 
 
—清康熙款冬青釉暗云纹水盂—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盂为敛口,深腹,平底,圈足露胎;器壁弧度由曲到直,至底部已近垂直状态,为大圈足。盂口部、里部为白釉地,表面施冬青釉,在青绿色的瓷釉中暗刻如意头状流云图案,云朵连绵,其势相依,器物虽小,其图飘渺;器底为白釉地,以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6字3款,字体呈分散状布局。盂为古代盛器,西周时的原始瓷盂多仿青铜器,汉代以后历代均有烧制,造型多样;唐以前多为青釉制品,唐以后釉色品种渐繁。这件冬青釉水盂为康熙年间的代表器,釉色淡雅清纯,是文房用品中的重要器物。
 
 
—清玛瑙雕花鸟水丞—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水丞为浮白色玛瑙质地,造型似罐。小口,丰肩,圆腹,圈足。环肩部一周浮雕缠枝花卉及一只小鸟,四朵鲜花均匀盛开于枝叶间,花瓣、花心、叶脉以粗线条雕刻,朴素而形象。整体造型规矩圆润,内外抛光细腻,雕刻刀法娴熟,形象逼真,融圆雕、浮雕技艺于一体,体现了高超的设计及制作工艺。可作为文人书房案头的清供之物及书、画创作的实用器。
 
 
—耀州窑青瓷飞鱼形水盂—
 
 
辽宁省博物馆藏
 
五代(907—960年)
高9.3、长14、宽7.4厘米
辽宁省北票市水泉出土
    整体造型设计成龙鱼形,上颚向上翻卷,双翅高振呈飞翔状,鱼尾商桥,呈“U”字形,器内隔成前后两室,底置小圈足。白瓷胎,胎质细腻坚硬。内外施满青釉,釉色润泽晶莹、青翠欲滴,足根无釉。
 
    水丞有玉制的,如清代青玉雕葫芦水丞,两水盂相连构成葫芦形状,周边随形雕刻枝叶缠绕,显得清朗自然。玉水丞中以明代玉工陆子冈所制作品最为著名。也有铜制的、陶瓷制的,如官哥窑肚圆式、钵盂小口式等。
 
 
定窑白釉出戟水丞
 
 
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高5.4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2.8厘米
  水丞敛口,直腹,腹下斜收,小圈足。腹部有四道出戟棱柱。通体施白釉,圈足处无釉。水丞内附小勺一柄。
  水丞,又名水盂、水中丞,是用来盛水的文房用具。用内附的小勺将清水舀入砚上,再来研磨习字。明代屠隆撰《考槃余事》记载,宋代定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均烧造水丞,盛行一时。
 
 
 
—炉钧釉水丞—
 
 
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
高4.5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4.8厘米
清宫旧藏
  水丞敞口,折腹,圈足。器内外均施炉钧釉。足内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炉钧釉属低温窑变釉,入窑经二次烧成,是清雍正朝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仿钧釉品种。从传世品及档案记载反映出雍正年款的炉钧釉以蓝、白或红、蓝等色相间交融,以不同的窑内气氛烧成各种变幻莫测的窑变釉面。此件炉钧釉水丞造型新颖,形制小巧,为少见的佳作。
 
 
—玛瑙桃形小水丞—
 
 
故宫博物院藏
 
高3.5厘米,口径2.4-3.2厘米
清宫旧藏
  水丞白玛瑙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色,作桃形,器内空,器外装饰镂雕的桃枝、桃叶,以巧做技法使料中的红色恰好置于桃尖上,生动逼真。
  巧做也称俏色,最早见于商代,主要是利用玉质本身的不同颜色进行设计加工。此水丞匠心独具,玛瑙光莹润泽的材质与桃的造型相结合,仿佛传说中天上的仙桃落于书案,突出了仙寿的吉祥寓意。
 
 
—瓜棱白瓷水盂—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高6厘米、口径2.8厘米、足径4.5厘米
隋唐时,北方的白瓷和南方的青瓷并驾齐驱,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五代时,白瓷生产又有了新的进步,产品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制作精致,为后世彩瓷的发展准备了广阔的背景条件。
 
 
 
兔形青铜水盂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汉·西汉
高5厘米、长15厘米
这件铜水盂是研墨时向砚内注水的砚滴。中国古代的砚滴多取与水有关的动物形象,此砚滴则为兔形,兔为月的象征,而月属阴,也与水有关。
 
 
莲式玉水盂
 
 
上海博物馆藏
 
清 乾隆
长15.3cm,宽9.6cm,高7.9cm,口径4.3cm
 
 
 
明笋形陶水盛
 
 
南京博物院藏
长18,宽5.5 厘米
    冬笋形,上部开一不规则形小口,笋形逼真,笋的叶茎、虫斑、虫洞、笋根部的凸乳钉及切面的微孔皆刻划的唯妙唯肖。下配黄杨木叶形座一只,亦十分精巧。
 
 
清康熙款豇豆红水盂
 
 
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康熙
尺寸:高8.6,口径3.4,底径12.7 CM
 
    水丞除实用意义外,更多的是带有观赏陈设。它供置于书斋的案几之上,与砚田相伴,与文人相对。因此,它必须符合主人的情趣,方可入选,包括其材质、工艺、造型、纹饰、画意等等,否则就难以厕身其列了。
    水丞可息心养性,"一洗人间氛垢矣,清心乐志"。亦可助文思,"几案之珍,得以赏心而悦目"。再往深层究,也有一些是被用来做精神寄托的,有称其为丞兄或丞友的。
 
 
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沈阳故宫博物院
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文物总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