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Information
陈列展览 /
Exhibition
文物交流信息 /
Interflow
文物保护 /
Protection
政策法规 /
Regulations
文创展示 /
Creative writing
文物鉴定 /
Identification
西洋来朝清宫画家——郎世宁(一)
作者:
辽宁省文博产业发展交流中心
来源:
辽宁省文博产业发展交流中心
发布时间:
2020-02-13 21:44
【摘要】: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意大利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意大利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主要作品有《十骏犬图》《百骏图》《乾隆大阅图》《瑞谷图》《花鸟图》《百子图》等。

郎世宁松鹤同春图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绢本 纵180.8 横89.4
此幅设色,古松两柱,一树身上有灵芝数丛,两白鹤立于树上,树下四白鹤作相戏状,其间雏鹤两只行来。坡石流水,绿竹野花遍地而生。右下题“臣郎世宁恭画”,下钤白文篆书“臣世宁”、朱文篆书“恭画”连珠印。此件为郎世宁绘画精品,具较大历史艺术价值

郎世宁平安春信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郎世宁绘,纸本,设色,纵68.8厘米,横40.8厘米。
乾隆皇帝御题五言绝句一首:“写真世宁擅,缋我少年时。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谁?壬寅暮春御题。”下钤“古稀天子”朱文方印、“犹日孜孜”白文方印。“壬寅”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时年72岁。画幅上方钤 “八徵耄念之宝”、“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之宝”。
图绘在青竹、寒梅以及湖石点缀的田园环境中,两位身着汉装的男子正在以梅枝相递送,其典雅高贵的举止与优雅的环境相得益彰,情景交融之中加深了画意。据乾隆皇帝晚年所题“写真世宁擅,缋我少年时”而知,此图表现的是乾隆皇帝弘历年轻时的画像。图中唇部无须,脚着红鞋者便应该是十余岁的弘历。作者虽然在画幅上没有落名款,但是据乾隆皇帝的题诗可知,画像当出自郞世宁之手。郞世宁作为有着深厚素描功底的西洋画家,他在运用西方解剖学将人物五官面部刻画得细腻、清晰,富有立体感的同时,巧妙地吸取了中国传统“写真”画技法,注意减弱西画中的光线亮度,从而避免了中国人所忌讳的阴阳脸的出现,这种中西结合的表现手法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力,得到了清皇室,尤其是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

郎世宁花鸟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郎世宁绘,绢本,设色,纵63.7厘米,横32.3厘米。
此图笔法精工细腻,色调绚丽多彩,造型写实生动,注重描绘禽鸟翎毛的质感、花叶的阴阳向背以及明暗层次的变化,具有鲜明的西洋花鸟写实画的风格。本幅款署:“臣郎世宁恭画。”钤“臣世宁”白文印、“恭画”朱文印。有“乾隆鉴赏”印及清内府鉴藏印七方。《石渠宝笈》著录。
1688年郎世宁生于意大利米兰市,19岁入热那亚耶稣会。不久即运用他的艺术才华为该市修道院内小教堂绘了两幅宗教画。那时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极为向往,年甫弱冠的郎世宁就请求该会派他前往中国。

郎世宁郊原牧马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清,郎世宁绘,绢本,设色,纵51.2厘米,横166厘米。
此画又称《八骏图》,画面上八匹骏马散放于郊外旷野之中,或卧,或立,或吃草,或嬉戏,自在悠闲,放牧者在树下休憩观望。放牧题材的画作不是对单匹马的写生,而是综合、融汇了各种马匹的形象,所以在创作过程中画家更能充分地发挥想象力,使马匹显得活泼自然、生动有趣。
画家借助了西方追求如实表现物象体积感和立体感的绘画技巧,将马的各种姿态刻画得活灵活现,甚至连毛发的光泽也清晰地呈现在观者眼前,令人有呼之欲出之感,这是中国艺术史中以郎世宁为首的“海西画派”所独有的艺术风格。图中背景的树木、山石、花草全用明暗变化来表现形态,由此判断该画应是郎氏在雍正年间所创作,因为到了乾隆时期,在郎世宁的绘画中往往自己仅画出人物、鞍马,背景则由中国画家补绘。
骏马是郎世宁作品中常见的绘制对象,他笔下的马匹真实生动,更重要的是他领会了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自古以来,马是社会贤良的象征,封建帝王命宫廷画家以马为题材进行创作寓意着尊重社会栋梁、求贤若渴的殷切希望。郎氏以“八骏”入画并非偶然,渊源有自。据传古代周穆王有八匹良骥,一说是绿耳、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和赤骥(见《穆天子传》),另一说为绝地、翻羽、奔宵、超影、逾辉、超光、腾雾、挟翼(见《拾遗记》),周穆王曾经驾驭这八匹骏马遨游西方。于是,图写八骏亦有为君主歌功颂德、彰显威仪的含义。

郎世宁哨鹿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郎世宁绘,绢本,着色,纵267.5厘米,横319厘米。
《哨鹿图》轴的内容是清乾隆六年(1741年),皇帝到木兰行围(即打猎)的实况记录。画面最前行列的第三人,佩带红锦“撒袋”(即装弓的袋)骑白马的就是乾隆皇帝,这一年他30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他在《御制题写照哨鹿图》中说写道:这幅图是辛酉年(即乾隆六年),他第一次到木兰行围,命郎世宁画的。当时扈从的大臣们,比他年长的有来保等,比他年少的有傅恒等,共计12人,而今天这些人都已死了,所以很有感慨。来保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卒,是武英殿大学土。傅恒后来官居保和殿大学土,封忠勇公。图中前列没有胡子的一人可能是傅恒,而来保则无法指出了。
木兰在热河北部。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造避暑山庄行宫,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皇帝每年(其间也有间断)率领王公大臣、八旗护军、内外蒙古和北方各少数民族到木兰行围四十余日。哨鹿是预先命人吹号角仿效鹿鸣,可以引来很多鹿。这幅画是描绘行围的全体行列刚刚进入木兰山区的景象。乾隆和近景的一些主要人物,都具有西法肖像画的特点。可以看出是写生的作品,衣物马匹刻画精细入微,立体的质感很强,但明暗的反差相当柔和,与纯粹中国书法的背景山树统一和谐。大队人马在行进中的气氛生动逼真,由于远近人物的此例适中,更增加了画面的深远。乾隆皇帝和领侍卫内大臣、御前侍卫等一行近景人物,当然是郎世宁画的。但如此大画不可能一人完成,当时画院常有通力合作的画。这幅画也不例外地必定有中国画家以及法国画家王致诚等人的笔墨,是一幅中西画家合作的巨画。
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11月获康熙皇帝召见。当时康熙61岁,酷爱艺术与科学,虽然不赞成郎世宁所信仰的宗教,却把他当做一位艺术家看待,甚为礼遇。康熙对他说:"西方的教义违反中国正统思想,只因为传教士懂得数学基本原理,国家才予以聘用。"他又表示诧异道:"你怎能老是关怀你尚未进入的未来世界而漠视现实的世界?其实万物是各得其所的。"旋即派郎世宁为宫廷画师,不给他传教的机会。宫廷画师每日清晨从北京东华门附近的寓所步行进宫,七时向宫门禁卫报到。










《花鸟图》册
故宫博物院藏
清,郎世宁绘,绢本,设色,共十开
每开纵32.6厘米,横28.6厘米
款署:“臣郎世宁敬画”,下钤“郎世宁”朱文印、“写生”白文印。每开均有钤“郎世宁”、“写生”印。鉴藏玺印有:“乐寿堂读书记”、“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八徵耄念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养心殿鉴藏宝”等。每开均有乾隆朝内阁大臣梁诗正的题诗。
此图册分别描绘了牡丹、兰花、罂粟、萱草、荷花、梅花等艳丽多姿的花卉和体态生动的蝶、鸟。构图上取法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格局,以虚托实,注重对所绘物象的突出。在表现技法上,则充分发挥了欧洲绘画注重明暗及透视的特点,以工致细腻的笔触,刻画出花瓣、叶片以及鸟雀的羽毛质感和体积感,呈现出与传统的中国花鸟画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这种“中西合璧”的画风成为清代宫廷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受到了清皇室的青睐。
《石渠宝笈》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