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色之美——“黑釉”


黒釉
 
 
是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
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
黑釉釉料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
 
 
清雍正款黑地绿龙罐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该罐小口,短颈,溜肩,肩以下近乎垂直,近于直筒状,腹部与底足衔接处以圆滑曲线过渡,圈足外撇,底足露胎。口沿为白色釉,通体为黑色釉地,上饰绿釉图案,自上而下图案共分四层,颈部为绿色回纹,肩部是一圈弦纹其下紧承如意云头纹;腹部为主体纹饰绘二龙纹,身形矫健,姿态秀美,栩栩如生,龙身非为常规的鳞纹,而是蛇身斑点纹;二龙周围绘以缠枝莲花纹饰,腹下部为须弥纹。整个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纯正,瓷釉鲜亮,制作考究,工艺精湛。
 
 
清法华黑地双兽耳蒜头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该瓶为蒜头瓶造型,小口,蒜形头部,长细颈,圆腹略呈扁状,底足外撇,平底露胎,有轮制旋痕;造型秀美颀长,胎体厚重。通体为黑紫色釉地,以绿色、白色法华釉制凸起纹饰,口沿处有一圈绿色如意云头纹,下连缨络纹;颈部左右两侧为绿色兽耳,兽头向下,巨口獠牙;颈部前后为白鹤立于绿色云端,展翅欲飞;腹部一周制有荷池、鸳鸯图,荷花繁茂,高低错落,鸳鸯浮于花叶间,水波清晰,清洁自见。全器釉面光润,白、绿色法华釉素雅而别致,构图疏朗大方,尽显洒脱;瓶底部为白色露胎,无款识。
 
黑釉狗
 
故宫博物院藏
 
 
唐,高2.4厘米,长2.5厘米
    小狗半施黑釉,昂首直立,双眼圆睁,身上毛发雕刻清晰。唐代瓷塑作品以动物和人俑居多这件唐代黑釉狗耸鬃卷尾,表达出鲜明的力度和传神的意趣。
 
黑釉剔花缸
 
故宫博物院藏 
 
 
金,高17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9.5厘米。
  缸唇口,鼓腹,圈足。缸内口部施黑釉,外壁以黑釉剔花装饰,肩部为变形回纹,腹部为缠枝花草纹。外底无釉。
  此缸造型浑厚饱满,黑釉光亮如漆,剔花技法娴熟,以黄白色的地子衬托黑色花纹,对比鲜明,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从其胎釉特征看,应是金代山西窑产品。以往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金代陶瓷被划归于宋代,从而认为金代陶瓷无精美之作。1949年以来,随着金代墓葬中大量陶瓷器的出土,人们对金代陶瓷的真实面目逐渐有了清醒的认识,墓葬出土实物和窑址出土标本证明当时北方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淄博窑、大同窑、浑源窑、介休窑、长治窑等到了金代仍在继续烧造,产品各具特色,且不乏精美之作。
 
德清窑黑釉唾壶
 
故宫博物院藏
 
 
东晋,高9.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9.4厘米。
    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积釉处釉层较厚,堆积欲滴。釉面滋润,开有片纹。
    唾壶亦称唾器,属于卫生洁具。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曾出土署“女阴侯唾器”铭的漆唾器。瓷质唾壶始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开始流行。东晋时期以青釉唾壶较为多见,黑釉唾壶少见。东晋时期烧黑釉瓷的瓷窑以浙江德清窑最为著名,经科学化验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达8%左右,故烧成后,釉面产生色黑如漆的效果。从这件唾壶的胎釉特征看,亦应属于德清窑制品。
 
 
建阳窑黑釉盏
 
故宫博物院藏
 
 
宋,高7.5厘米,口18厘米,底径5厘米。
  器口外撇,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釉面呈现黑、褐相间的兔毫纹,满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黄褐色。
  此盏口径较大,线条流畅,造型十分优美。虽然它的胎、釉、造型都与建阳窑黑釉盏明显不同,例如,前者胎为白色,而后者为紫黑色胎,但它仍属于建阳窑类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盏以福建建阳窑烧制的产品最为著名,烧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区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烧制。
 
 
灵武窑黑釉剔花瓶
 
故宫博物院藏
 
 
西夏,高38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10厘米。
  瓶小口,短颈,折肩,直腹,瘦足,浅圈足。通体施黑釉近足部。腹部剔划纹饰,两侧花形开光内各剔刻折枝花卉纹一组,开光外以划花海水纹作地子。
  此器纹饰质朴豪放,与硬朗的造型、粗糙的胎质相得益彰。此瓶的胎、釉特征及装饰手法与文物工作者调查、发掘宁夏灵武市磁窑堡所获得的标本一致,由此可断定此瓶系灵武窑产品。
  西夏地区的瓷器烧造深受磁州窑系瓷窑的影响,釉色有白釉、青釉、褐釉、黑釉、茶叶末釉等,装饰风格亦有些相近,有白釉剔花、白釉划花、黑釉剔花、白釉点褐彩等品种。装饰多以花卉纹为主,造型硬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
 
故宫博物院
 
 
宋,高19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6.8厘米。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内凹足。通体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纹饰部分露黄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画,装饰效果极强。
 
 
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
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
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以铁为呈色剂,涂层厚约1.5毫米,
经氧化焰焙烧,呈纯黑色。
 
 
琉璃厂窑黑釉凸龙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宋,高21.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9.2厘米。 
  罐直口,弧腹,从上至下渐丰,圈足。颈部堆塑一条蟠曲的龙纹。器身鼓起五道弦纹,每道弦纹两侧贴饰对称的锥形尖角。通体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处及底露出赭色胎体,胎体较粗糙。
  此器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故宫博物院藏
 
 
东晋,高18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10厘米。
  壶盘口,短颈,溜肩,鼓腹。肩部一侧饰鸡头形流,流内有孔与壶身相通,流嘴呈筒状,鸡冠高耸,双目圆睁。与鸡首相对的一侧饰一弯形圆柄,上下分别与口沿、肩部相接,便于握持。肩部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可穿绳提携。壶施黑釉,釉层丰厚,釉面滋润透澈,色黑如漆,匀净无瑕。外壁施釉不到底,近足处露出褐色的胎体。
  此器制作端正,各部位比例协调,尤其是以鸡首装饰壶体,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鸡头壶是南北方早期瓷器的主要造型之一。始见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因壶肩部塑鸡头而得名。烧制的瓷窑有越窑、瓯窑、福清窑等。早期的鸡头壶通常是在壶的肩部对称地贴饰鸡头和鸡尾,使其首尾相呼应,鸡头短小,无颈,且与壶体不通,纯系装饰。东晋时,壶体变大,鸡头由装饰物变为具实用性的张口、引颈之壶流,短尾则变为圆形长柄。东晋晚期,壶的曲柄出现了龙首柄。南朝时,鸡头壶由圆浑变得细长,鸡颈加高,鸡冠高耸,龙首柄加长。唐以后,鸡头壶逐渐消失。
  德清窑遗址位于今浙江省德清县境内,所烧造的精良黑瓷别具一格,成为当时颇具声誉的特殊瓷窑,同时兼烧青瓷。黑釉和青釉虽都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但黑釉中氧化铁的含量比青釉中高,达到6-8%。东晋黑釉瓷以浙江德清窑为代表。常见的器物除鸡头壶外,尚见有碗、钵、盘、罐、盘口壶等日用器皿。其烧造历史较短,大抵在东晋至南朝早期的一百多年间。
 
 
黑釉描金云龙纹高足杯
 
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 高9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5.9厘米。清宫旧藏。
  杯撇口,深腹,空心高圈足。里施白釉,外施黑釉并有描金纹饰。腹部为二龙戏珠纹,足面为海水波浪纹。通体纹饰用金彩单线描绘,纹饰清晰,画面疏朗,典雅古朴。足内施白釉。足内沿顺时针方向署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我国瓷器中之金彩装饰始于宋,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云:“描金始于宋,湖田窑有素瓷描金一种。”《吴越备史》亦记载:“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九月十一日,王进朝谢于崇德殿,复上金装定器”。表明宋代湖田窑、定窑已出现了以金彩装饰的瓷器。
  清代瓷器的金彩装饰技术有很大进步,应用亦更加广泛,品种有洒蓝地描金、乌金釉描金、铜红釉描金、矾红彩描金、五彩加金等。法国传教士殷宏绪曾记录了景德镇瓷厂金彩的制作过程:要想上金彩,就将金子磨碎,倒入瓷钵内,使之与水混合沉淀,直到水底出现一层金为止。平时将其保持干燥,使用时取其一部分,溶于适量的橡胶水里,然后掺入适量铅粉,金子与铅粉的配比为30:3。在瓷器上上金的方法同上彩的方法一样。用此调好的金彩料绘于瓷器上,入窑经低温烧成。
  黑釉是一种光润透明、色黑如漆的高温釉,因釉料主要取自景德镇附近所产的乌金土,故又名“乌金釉” ,以三氧化二铁(Fe2O3)为呈色剂,配合适量的二氧化锰(MnO2)和氧化钴(CoO),生坯挂釉,以高温烧成。康熙、雍正时期盛行。清雍正时景德镇窑督陶官唐英所著《陶成纪事》中提到:“新制仿乌金釉,黑地白花、黑地描金二种。”这件高足杯即“黑地描金”的品种,为当时仿古创新的品种。雍正四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三月十三日员外郎海望持出拱花白洋磁靶杯一件,黑釉金龙洋磁靶杯一件。奉旨:将此靶杯照都盛盘式做西洋栏杆。将靶杯或十二只一盘,或十八只一盘,足子俱要下稳。盘子或做漆的或做棕木的亦可。钦此。于五月初七日做得高丽木栏杆紫枟木都盛盘二件并磁靶杯二件,员外郎海望呈进讫。” 可知此杯为雍正四年(1726年)所制,同时说明清宫对此品种十分重视和欣赏。
 
 
黑釉三彩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 明器
1971年河南省洛阳市关林出土  高66.5厘米
    唐马雕塑一改秦汉时期那种平稳古拙的风格,而以生动的高昂姿态著称。唐墓中出土的各种三彩马,尽管千姿百态,却都具有头小、臀圆、体态匀称、膘肥体壮的特点,是当时西域马体型的写照。这件马俑除面、鬃、尾、蹄涂白釉外,全身披黑釉,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而且造型雄健,釉色匀称,姿态自然,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黑釉瓷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宋 金 公元1115年-1234年
盛器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十里铺村出土
右高14.5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4.8厘米
左高14.8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4.8厘米
    两件瓷瓶的造型、胎质、釉色完全相同,为同时烧造。每个瓶体腹部都有三处铁绣花,颇似定窑烧造的黑釉瓷器,即通常说的“黑定”。
    金代山西境内瓷窑生产工艺受定窑、磁州窑、当阳峪窑及耀州窑等影响,兼收并蓄,产品丰富多彩,但对各种装饰工艺的吸收、应用都比周围地区略晚。至于黑釉瓷器,在山西境内的怀仁窑、大同窑、浑源窑等处都曾采集到标本,晋南侯马地区的金代墓葬中也有出土。因此,大同南郊出土的这对黑釉瓷瓶,应是山西境内金代瓷窑在周边瓷窑工艺影响下烧制的产品。
 
 
黑釉剔刻牡丹纹罐
 
甘肃省博物馆藏
 
 
西夏
 
高26.5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5.4厘米
 
    大口,圆腹,圈足。器物胎体厚重,胎质较粗,上半部施褐釉,下腹部露胎。上腹部饰剔刻缠枝牡丹纹,剔花技法简练,线条流畅,构图丰满,造型沉稳、俊美,是西夏黑釉剔花瓷的代表。
 
 
 
黑釉剔刻牡丹纹六系罐
 
甘肃省博物馆藏
 
 
西夏
 
高58.5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16.6厘米。
 
    口残,鼓腹,圈足,罐身瘦高,肩部有六系。通体施黑釉,颈部饰一圈波浪纹凸棱,肩部在六系之间饰梯形开光,内剔刻折枝牡丹,腹部饰三个菱形开光,内剔刻折枝牡丹两枝,开光两侧刻划牡丹叶和水波纹。风格粗犷,具有浓郁的党项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