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殿军”——蓝瑛(二)


    蓝瑛的创作理念和他个人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文化素养、审美标准是分不开的。蓝瑛作为明末清初的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同样也脱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
 
 
 
明 蓝瑛秋山幽居图卷
 
 旅顺博物馆藏
 
 
 
 
 
纵28.8 横273.7厘米  纸本水墨 
 
1982年购藏
 
    画面描绘了秋意正浓的溪山景色。山石勾皴概括,树木古茂劲拙,全卷笔墨连贯,一气呵成。署款“辛未中秋法梅花道人意于城曲茅堂,西湖外史蓝瑛。”钤“蓝瑛之印”白文印。“辛未”为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作者时年47岁。
 
 
 
 
明蓝瑛墨笔画石扇面 
 
四川博物院藏
 
 
 
 
纵15.9,横48.5厘米
 
    水墨,横画纸面一壁石,纯用墨笔钩勒烘染,画面右上方题篆文“灵璧”,下书“丙申又五之望为仲儒老舍翁,画米家藏石之一”,款署“蜨叟兰瑛”,押朱文“蓝瑛之印”一印。
 
 
明 蓝瑛古木文禽图轴 
 
南京博物院藏
 
 
 
 
蓝瑛苍松瑞石图轴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1630年(明崇祯三年) 纸本 设色 立轴 松树奇古苍劲,如蛟龙般舒展身姿,枝桠曲折,状似龙爪;树侧微倚一湖石,形态奇巧空透,石上生有灵芝及文竹。全图用笔以淡墨为主,略施赭色,构图雄健,气势朴拙。图左上部自题:“苍松瑞石。癸巳新秋,为平怀长丈辞兄,蓝瑛”,下钤“蓝瑛之印”、“田叔氏”白文印二方。
 
 
 
蓝瑛仿王蒙山水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明,蓝瑛绘,纸本,设色
 
纵135厘米,横59.1厘米
 
  自题:“黄鹤山樵画法于西溪之流香亭,蜨道人蓝瑛。”后钤“蓝瑛之印”(白文)、“田叔”(朱文)印。画以浅绛设色写秋景山水,巉岩峭壁之下,水阁隐士对语,丛树丹黄相间,营造出深秋温暖而略现萧瑟的意境。虽然画家在自题中称仿王蒙画法,但亦参用了沈周的点染手法,笔致灵动跳宕,代表了作者山水画成熟时期的面貌。
 
    他的绘画特点比较明显的是用笔有顿挫,以疏秀苍劲取胜,善写秋景。在其作品的题款中,常署仿某家之作,如"仿张僧繇"、"法荆浩"、"仿李成"等,实则所画均为他自己的面目,他的山水绘画画法有两种:一种作钩勒浅绛法,另一种作没骨法,设色鲜艳夺目,所画青山、红树、白云,运用石青、石绿、朱砂、赭石、铅粉诸色,点染别致,是晚明时期富有变化的山水绘画作品。蓝瑛享年八十有余,一生以绘画为职业,笔耕不辍,传世的绘画作品面貌多样,数量众多。
 
 
 
蓝瑛平湖秋月图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从蓝瑛传世的作品看,他的山水画创作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为其五十岁以前
 
   从现存蓝瑛早期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临习古人绘画作品的过程中,打下了扎实的笔墨功底。
 
    在艺术成就的取得上,他主要得益于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的助力。元四家的笔墨虽不尽相同,但蓝瑛在学习他们的绘画技法时却能择良而取,并注意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藉以丰富个人的表现能力。博采众长,应该是一个艺术家取得成就的途径之一,这也是我国艺术史上久经证明的成功经验。
 
    此时蓝瑛作品呈现出的面貌基本是以中锋运笔,皴法以长披麻皴、解索皴、荷叶皴为主。山石的画法润泽浑圆,没有过多的棱角,苔点圆润。树木的画法则是多种多样,体现了他绘画技法的娴熟。在构图上,近景的树木与远景的山峦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感。设色平淡和润,风格秀润清和,疏松简略。
 
 
 
蓝瑛桃花渔隐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明,蓝瑛绘,绢本,设色
 
纵189.6厘米,横67.8厘米
 
  本幅自题:“桃花渔隐。法赵松雪画,拟似顾公翁兄长立粲。乙未二月朔。蓝瑛。”钤“蓝瑛之印”白文印、“田叔父”朱文印。
 
  “乙未”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作者时年71岁。
 
  蓝瑛一生勤奋耕耘,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常署仿某家之作,其实多具自己面目,本幅亦如此。图中远山伟立,近处山石巍峨,桃花灿灿。湖中溪水明净,篷船上红袍官员与高士相对而谈。全图布局稳重,用笔苍劲,点染别致,笔墨泼辣而不野,设色妍丽而不俗,树木景物充满生机,巧得江南野趣。
 
  蓝瑛的画具有职业画家娴熟的笔墨技巧和文人画家的笔墨情趣,二者结合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明末职业画家向文人绘画靠拢的发展趋势。此图为蓝瑛晚年青绿设色的代表作品,也是其时山水画中富有新意的一幅上乘之作。
 
 
蓝瑛云壑藏渔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明,蓝瑛作,绢本,设色
 
纵369厘米,横98厘米
 
  本幅自识:“雲壑藏漁。丁酉秋九日仿李希古畫於山陰道上。西湖外史藍瑛。”钤“蓝瑛之印”、“田菽氏”。又“介菴”等鉴藏印三方。
 
  此图为蓝瑛73岁(1657年)时的力作。该图构图奇险,尤其是画幅的上半部,一段奇峭耸立的山峰嵯峨壮观,于危峙耸拔呼之欲倒的险迫中,又具“去天不盈尺”的崇高感,显示出作者较强的造景生势能力。蓝瑛在树木的表现上亦有较强的造型能力,他能准确而生动地把握各种树木的形态特征,伸枝布叶,饶有情致。树叶的表现技法极为丰富,有以线勾双边的夹叶法,以墨直接卧笔横点的点叶法,还有松针勾簇、罩以淡彩的勾染结合法。山石皴法,仿宋人李希古(李唐)笔意,以粗犷的墨笔勾勒石之轮廓,以侧锋横擦的小斧劈皴皴擦石面,成功地显现出山岩凝重的质感。该图既有职业画家的行业气,又有文人画家的书卷气,二者巧妙地融汇贯通,表明蓝瑛不愧是明末职业画家向文人绘画靠拢的代表人物。
 
 
 
蓝瑛 东郊烟暖图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中期为五十至六十五岁之间
 
    这时他不但取法郭熙、李唐及马远、夏圭,而且对二米、云山也精心研究,对黄公望的画更是悉心尤力。
 
    时人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的笔法他也热心师效。加之他漫游南北涉猎广泛,眼界宽广,兼融南北,形成了苍劲雄强、骨力刚硬的个人风格,此时的蓝瑛已经达到能"分别宋元家数,某人皴梁法脉,某人蹊径勾点,毫不差谬"的水平。他以自己对各家绘画特色的见解,以中锋、侧锋交替运笔,用各种皴法、点苔法熟练地画出各种形态的山石、树木。以各家的典型构图,或高远或平远,或简或繁,显现出一种笔墨苍劲、气势雄浑的境界,反映出他在三十余年仿古绘画的实践中渐渐脱开单纯的临与仿,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绘画风格。
 
 
蓝瑛 奇石图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晚年为六十五岁以后
 
    这是蓝瑛一生中最精彩的时期。此时他在融会贯通前人技法的基础上,自立门户,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貌。
 
    有人评其晚年画风"绝似仲圭,复似启南",一语道出蓝瑛画风在渊源上与文人画的关系和晚年苍劲雄浑的画风。
 
    从此时期的作品来看,笔法苍劲疏宕,伟峻老练,画风呈多种面貌,有些作品笔墨含蓄隽雅,有些作品青绿重设色,画法工细,色调浓丽,愈老而愈工。这一时期他主要以敏捷快速的粗笔山水为主,山石的轮廓线短小、破碎、躁动,以破笔点苔,以侧锋皴擦;树木的画法更加曲屈苍老和类型化。构图上也基本形成了一种统一的样式:巍峨雄伟的山体以棱角分明的几何体组成并繁复堆积,占据画面的大部分且多偏向一侧,而于另一侧留出一定的空间,山顶突出。山间有飞瀑丛树,山脚以渔樵隐士、老树茅屋点缀。同时出现了山体的立轴画中纵向拉长,在手卷中则横向延伸的变形现象。
 
    晚年的作品中没有了早期所保留的一定的空间感,代之以一种逼人的气势,无论是仿荆浩、董源还是仿黄公望,在风格和笔墨上已经没有了差别,它们都已化为蓝瑛的典型山水样式。蓝瑛晚年的作品,笔益精良,构图高嶂巨壁,丘壑深远,重山叠翠,更加苍浑古朴。
 
 
藍瑛 山水雙冊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蓝瑛的山水画艺术成就,得益于他"性耽山水"。虽然他下苦功夫临习了晋唐宋元诸家,并达到了精妙乱真的程度,但他不以摹仿为能事。
 
    他不仅擅于师古人之意进行变革创新,而且还注重生活,注重行万里路,饱游饫看,"游闽粤荆襄,历燕秦晋落,涉猎既多,眼界弘远"。因为他胸中有真丘壑的观察积累,眼界开阔,所以能落笔纵横,水墨淋漓,独创一格一派-武林派。
  
    蓝瑛的绘画,影响广泛,师法他的人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蓝瑛的嫡传弟子,如早期的刘度、蓝孟等人;
 
   第二类是出自蓝瑛的嫡传弟子门下或模仿蓝瑛画风的职业画家,如蓝涛等;
 
   第三类是早年曾经出自蓝氏门下,后来自立门户创立了独立画风的陈洪绶、禹之鼎等。
 
   千百年来,为祖国锦绣山河传神写貌的画家,能够开宗立派的屈指可数。蓝瑛的绘画崛起于江南,熔铸古今,独开门庭,这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