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了解沈阳历史,共享城市文化——盛京碑林(六)


    盛京碑林陈列馆位于沈阳市皇姑区盛京碑林公园内,占地面积3900余平,大殿、山门及游廊均为仿古建筑。
    馆内碑廊展出沈阳地区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石碑118通,收藏和保存着碑首、碑座及残碑等200余件,其中81通碑为国家三级文物。内容涉及文化教育、庙宇维修、慈善募捐、人物纪事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沈阳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商贸发展、宗教等,是研究沈阳地域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重修都城隍寝宫碑记
 
 
    重修都城隍寝宫碑记,文物等级为三级,镌刻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985年在沈河区中街路北发现。
    该碑为砂岩质,碑身高128,宽160,厚27厘米。碑座长185.5,宽49.5,高48厘米。形制纹饰为横式,素边。碑阳阴刻楷书竖式48行,全文1千余字,字径2厘米。碑面有残。
碑刻内容
 
 
城隍庙
 
    在古代,有城市就有城隍庙。古人认为,城隍是城市的保护神,“城”是指城池,“隍”指干涸的护城河。早在汉代,民间就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记载。
    此碑位于四平街(今中街)西侧路北。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重修,名为“沈阳路城隍庙”,其重修碑记为最早记录“沈阳”之名的石刻,该碑为元代至正时期重修沈阳城隍庙时所立。碑阴所记庙院坐落方位及四至,对了解沈阳城范围变化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中还提到“院地东至回回五哥院墙”,被认为是有关沈阳回族最早的记载之一。清代因盛京为国家陪都,于入关后改称此庙为“都城隍庙”,至清康熙元年(1662年)再次重修,共有祠宇十七楹。
    此庙因位于沈阳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四平街,所奉之神又是以护佑城池平安为责,所以在清代沈阳城内十分著名。
 
 
都城隍庙平面图
 
 
感恩纪事碑
 
 
 
    感恩纪事碑,文物等级为三级,镌刻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1985年发现于沈河区大西门里羊尾胡同。
    该碑为砂岩石质。碑首高54,宽66,厚21.5厘米。碑身高103,宽61.5,厚21.5厘米。碑座长90.5,宽59,高47厘米。竖式,首身连体,方首抹角,首阳阴刻云龙纹,无边框,长方体碑额,额题阴刻楷书『永垂不朽』四字。首阴中部阴刻楷书『勒诸瑱珉』四字。碑阳阴刻楷书竖式21行,每行字数不等,全文700余字,字径1.3厘米。碑阴阴刻楷书竖式12行,全文100余字,字径2.5X2厘米。
    此碑是盛京碑林中的一通叙事碑,它详细记载了一场长达10余年的土地官司。当年30余名沈城百姓,忍受了旷日持久的诉讼折磨之后,终于遇到了公正的“父母官”,才得以了结此案,于是,居住在盛京鼓楼南干石桥胡同、大西门里羊尾胡同的姜心泉、刘草亭、关荫棠、吕彦臣、王荣阶、王凤林等30余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天,自发地树立了这通感谢碑,以传于后世。立碑的这些百姓,祖辈居住在沈城内,“不知多少变迁”,“亦不详几经更易”。百余年来,毫无异议。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一个叫朱锡龄的公府“包衣”,在他人唆使下,仰仗公府权势,强行霸占百姓们的土地,以致形成多年疑案。后来,“花翎协领”、“承德县正堂”二人查勘提讯此案。“二公俯察民情,令将广源斋东墙外地基南北长让出二丈二尺五寸、东西宽二尺”。这样既给了朱锡龄“面子”,又令百姓们“倾心踊跃”,终于恰如其分地了断了这桩“马拉松”官司。
 
关于碑碣小知识
 
 
名称由
 
    中国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秦始皇刻石纪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东汉以来,碑碣渐多,有碑颂、碑记、又有墓碑,用以纪事颂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格式。后世碑碣名称往往混用。
 
石碑结构
 
    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如上图)。
    碑首早期有圆首形和尖首形两种。这大约与周代琬圭和琰圭两种礼玉有关。自魏晋以后碑首逐渐发展成盘蝻纹装饰浮雕,或盘龙透眼浮雕等。
    碑身是碑的主体部分。一般是竖长方形的巨石。碑的正面叫“碑阳”,以刻文字为主。古代刻碑的通例是碑额为标题,采用隶书体,称为“题额”;采用篆书体的,称为“篆额”。碑的背面叫“碑阴”。
    碑座是安放碑身的石座,称为“趺”。早期的趺座为简单的长方形,后期又出现多种形制,如赑屃座,莲花座等。
 
形制纹式
 
    在石碑上刻字纪事是固有形式,无论在碑首或碑身上均有刻字,而刻字形制又分为阴刻与阳刻。
    阴刻与阳刻都是我国传统刻字的两种基本刻制方法,是一种独特的雕刻方式。阳刻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下的立体线条刻出。阴刻,是将图案或文字刻成凹形。
 
 
此为阳刻文字
 
 
此为阴刻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