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鳌山下灯市即事

 

    宋 顾逢

 

元夕牌灯大字题,高悬彩架果然奇。

 

鳌山山下人来往,只听笙歌不看诗。

元宵习俗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元宵即是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有团圆美满之意。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的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绢本,设色,

纵302厘米,横204.3厘米

  此图描绘的是清代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们在宫苑内庆贺元宵节的情景。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岁朝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除吃意寓团圆美满的元宵外,还要点起彩灯万盏,燃放焰火和猜灯谜。图中乾隆皇帝坐在楼阁上,正安详地目视着皇族子弟们庆贺元宵节。

  此图没有落作者的名款,从技法上分析,图中人物的画像应是由擅长写实画的郎世宁绘制。他在西洋肖像画的基础上,巧妙地吸取了传统中国“写真”画技法,生动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体态和神情。图中的屋宇、树石背景是由中国画家补绘,画家们以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界画技法,精心勾描、点染,不仅渲染出元宵节喜庆祥和的热烈气氛,同时展示出乾隆皇帝与家人间浓浓的亲情。

周之冕竹鸡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明,周之冕绘,纸本,墨笔

纵158厘米,横47.2厘米

  本幅自识:“壬寅上元周之冕戏墨。”按“壬寅”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上元”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钤“周之冕印”、“服卿”印两方。右下角钤“笔研精良人生一乐”朱长方印,左下钤“子受秘玩”朱方收藏印。外签吴大澂题图名。澄庐收藏。

  此画绘一只公鸡在竹林间的草坡上觅食,发现美味,不禁抖擞精神,后腿发力,欲将猎物一举擒拿,情景生动。整幅画面墨气湿润,笔意秀挺,公鸡虽以小写意手法表现,然公鸡的体态神韵,尤其是公鸡身体随地势向前倾斜意欲发力奔出之时的动态表现得逼真写实,得形神兼备之妙,反映了周氏在写意花鸟画上的深厚功底。世人言:“有明以来写花鸟者,自沈周之后,无如陈道復与陆叔平二人,但道復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周之冕似能兼之。”所言不虚也。

 

 

童子抱鱼吊灯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长21.5 厘米,宽11.7厘米,高 19.5厘米

清宫旧藏

  吊灯以铁丝做骨架,以彩绘纱质为灯面,纱上双面画童子抱鱼,两侧绘有蝙蝠,有“年年有余”和“多福”的吉祥寓意。画面绚丽多姿,充满了喜庆色彩。此花灯是应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赏灯习俗而制作的。旧时元宵节前后,商贾于市集以花灯、百货、珠宝、罗绮等进行贸易,称为灯市。市井百姓和内臣宫眷,摩肩接踵流连忘返。每近夜晚,店铺庙宇多悬花灯,上绘古人故事和山水花卉等图案,寓意吉祥太平。宫中也要应节制作“童子抱鱼”纱制灯笼、纸制小红灯笼等。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 纵36.6厘米,横达630.6厘米

    此画卷描绘明宪宗在皇宫里庆赏元宵游玩的各种情景。画面中,从早到晚的各种节目均有明宪宗在场,他穿着不同的盛装,或站或坐,表情安详,在欣赏元宵节的各种活动。

     明宪宗朱见深是明朝的第8位皇帝,年号成化(公元1456年-1487年)。他平庸无能,生活奢靡,喜欢追求新奇刺激。他宠爱一位比自己大17岁的宫女万氏,立万氏为贵妃,每天与她饮酒享乐,不思朝政。同历史上许多无能却又有艺术品位的皇帝一样,明宪宗也是一位喜爱艺术且有一定品味的皇帝,不惜血本让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精美的斗彩瓷器。他喜爱绘画,尤其喜欢让画师将他的生活都描绘出来。这幅《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可能是他亲自监督宫廷画师绘成的,构图严谨,笔法细腻,画面上的宫廷院落巍峨壮观,各种人物的情态、动作细致入微,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其中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鳌山灯市等场面恢弘,是一幅写实性的行乐图,也是一幅明代民俗画的代表作。

关键词 

鳌山灯市

        元宵灯市还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组灯景观——鳌山。鳌山是先用竹片和篾丝扎成山形,状若巨鳌,配上数以百计、千计的各种华灯。灯市鳌山是元宵节的压轴戏。著名文学家、“后七子”领袖王世贞写有《上元夜帝御龙舟观鳌山恭述》诗:

紫禁鳌山结翠游,升平故事雅宜修。春回九陌风仍暖,

月出千山雾乍收。烟火楼台疑化国,高明世界正宸游。

何人不傍宫墙听,天乐泠泠在御舟。

       此诗“恭述”了自己陪皇帝乘龙舟“宸游”,领略了京城风情,也观赏了鳌山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