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色之美——“仿生瓷”


    仿生瓷,系指仿造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器物等不同物体而烧制的瓷器,它可以是仿拟人类、动植物、器物甚至是工具等等。仿生瓷以仿拟物体的外表体征,或是其材质或肤理为准,以惟妙惟肖、以假乱真为最高目标。嗡生的行为早在陶器中就出现过,到了乾隆时期仿生瓷仿制的范围更加广泛,仿制的成品栩栩如生,几乎可以乱真。《古铜瓷器考》中说,“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便是对这一时期瓷业成就的赞叹。
 
清仿漆釉雕螭小口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瓶为小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部收敛成直筒形,瓶底部为圈足,足底露胎。此瓶造型秀美,曲线流畅,通体为瓷胎仿红雕漆釉,釉面光亮,色调纯正。器身图案按雕漆分为上下两层,下层雕刻方块形回纹地,上层凸雕二螭龙纹及灵芝、花卉图案,花卉穿越肩、颈处直至口部;瓶腹下部为一圈须弥纹;瓶底部施绿色釉,无款识。
 
清乾隆款仿漆菊瓣盘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全盘呈菊瓣形,菊花瓣口,花瓣形浅弧壁,平底,高圈足外撇。全器里、外面均为仿朱红漆釉,无雕刻花卉图案;盘里心在朱红漆面楷书金字乾隆御题诗:“吴下髹工巧莫比,仿为(伪)或以旧还过。脱胎那(哪)用木和锡,成器奚劳琢与磨。博士品同谢青喻,仙人颜侣晕朱酡。事宜师古宁斯谓,擬欲摛吟愧即多。”诗后署款:“乾隆甲午御题”,款后为联珠篆书印章圆框“乾”、方框“隆”二字;盘底及圈足底部均为仿黑漆釉,中央金字楷书“大清乾隆仿古”6字3行款。此件仿漆盘造型秀美,釉面光润,制作考究,与漆器色泽、质感无异,虽无纹饰,却以其优美造型和纯正漆色取胜,加之制为乾隆皇帝御制诗文,因而是清宫珍藏的极品之一。
 
清乾隆款仿红雕漆描金缠枝花暗八仙冠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冠架通体为柱式,由圆球形帽托、多节状立柱、海棠形底座三部分组成。全器为瓷胎仿剔红漆器工艺所制,即在瓷胎上经雕剔加工后,施以类于漆器的彩釉入窑烧制而成,器物外表颇有雕漆的感觉。该器雕刻纹饰异常精美,通体为朱红地、剔雕处描以金漆,帽托顶部为一圈如意纹,球面为八宝纹和缠枝花纹,下部为须弥纹;立柱上部为两层莲花瓣承柄,柄部较细,柄中间为圆形腹,腹部雕刻四朵花卉,四面出弧形脊;柄下部为钟形,分别雕有回纹、雷纹、缠枝花纹,须弥纹等,层次分明;立柱下部四面有白釉蓝花制成的镂空云头状托架,起稳定支撑作用;冠架底部是较厚重的海棠形基座,座面满饰花卉纹,外面有米珠点和半花纹,4个底足制成如意头形,足尖露胎;底面为仿朱红漆釉,上下、左右各有描金梅花,中央为描金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款。
 
清仿漆釉海棠式盘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盘形为海棠式,口沿、盘壁为花瓣形弧壁,直壁较浅,平底,盘底四边有随器形的弧形矮足。通体内外皆为朱红色仿漆釉,满饰雕工,内壁、外壁均雕刻仿漆六角花锦地图案,内壁四边另雕有菱形几何纹饰,内均有“卐”字纹;盘里底外层边缘为一圈三角形几何图案,其内为一圈回纹图案,里底主体部分满布雕刻的仿漆六角花锦地图案,纹饰繁缛细密;盘底为仿漆盘常见的黑漆底,同样逼真而生动。该盘为清代中期仿剔红漆器的上乘之作,无论是器物外观,还是仿漆色泽、质感,都与真实的漆器十分相近,表现了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
 
清仿木釉金里碗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该碗为撇口,口沿下内收,腹下部略向外突,使整个腹壁呈曲线形,近底部内折成平面,碗底为璧形底。碗口沿、里面为素面金色釉,其色金光灿灿,富丽华贵,仿佛赤金;碗外壁、底足、碗底均为仿木釉,在橙色木质胎体上满饰褐色木纹,纹理清晰,年轮可辨,颜色逼真;碗底有6个铁灰色乳足,亦为支烧点,镶嵌于木胎釉中恰如6枚铁钉。全器造型古朴大方,釉色惟妙惟肖,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体现了清代中期仿木釉瓷器的非凡技术。
 
清仿木釉浅碗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该碗与前一件仿木釉碗造型基本一致,其仿木胎釉则更为逼真。碗为撇口,腹壁较浅呈S形,近底部内折成平面,碗底为璧形底。碗内外壁、里外面通体皆施以仿木釉,在橙黄色的胎体上满饰褐色的木质年轮,木质纹理清晰自然,木结处亦表现逼真,瓷釉表面确切体现出木材的天然纹理及真实色彩,令人真假难辨;碗底有8个深褐色乳足,亦为支烧点。
 
清仿木漆花卉山石笔筒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笔筒造型呈圆筒式,直口,深直壁,口径、底径相若,口壁略薄,底壁较厚,笔筒底部微内凹,近于璧形底,胎体较厚重。全器为仿木漆器釉,笔筒外壁为黑漆釉地,其上仿彩漆制数重山石,石色土黄、青灰,与真石相似;巨石左侧为一株斜生的杂树和丛生的兰草,树上黄花缤纷,绿叶繁茂,一派生机,巨石右侧为野生的山菊花,迎风起舞,花姿浪漫;山石纹理间凸雕有阳文篆书“入昭”2字小方印;笔筒底为黄褐釉,亦为仿漆木之制。
 
清乾隆款仿玛瑙釉双连笔筒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笔筒为文房用具之一,用以插置毛笔。该笔筒为双连造型,即由两个菱形方筒连缀一体,形成方胜形的一件器物。笔筒为直口,深直壁,平底,底部有6个瓷足,插于所附底座内。筒口沿描金,全器内外皆为仿玛瑙釉,在黄褐色的石胎上,遍布玛瑙石材的纹理,玛瑙色泽十分逼真,石材质感亦极强;筒底部有描金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图章款。
 
清仿小海螺式水丞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此件水丞为仿海螺式造型,头部呈螺旋状尖体,螺里部为螺旋状中空,胎体轻薄,釉色光润;器物口沿部、螺里部为肉色地,类似海螺口里胎质;其头部、背部外壳制成竖状条纹褶皱,上施铁灰色酱釉,并制有贝壳光泽;为作为水丞实际使用,在器底螺背上制有三个灰白色乳足,其外形类似依附于螺体的小贝壳。全器造型栩栩如生,色泽逼真,与真实海螺相差无几,因而成为文人雅士书房案头的清供赏玩之物。
 
清乾隆款仿古铜釉双兽耳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壶为广口,口微撇,颈部略呈筒式,溜肩,鼓腹,腹下部收敛,圈足较高,略向外撇;口外沿有一圈如意云头状图案,颈部为蕉叶纹,其下为一圈变体螭龙和一圈回纹;肩部左右侧有凸雕辅首状双兽耳,兽口衔有圆环;肩部至腹部有4道横向双圈弦纹,形成三个区域,各区中均雕刻多组身体相绕的双螭龙图案;腹下部仍为蕉叶纹,叶内图案与颈部蕉叶一样,均为两两相对的螭龙造型;底足外面为一圈米珠地,饰有兽面纹、几何图案纹等。全器施仿古铜釉,壶口里面、器物表面、壶底皆施蓝黑色地,点缀以淡蓝色流云纹,饰有深蓝、紫色细点;壶口部、双兽耳、底足及器表凸雕的纹饰图案,均施金彩以仿拟古铜釉色,形象生动;壶底中央位置有雕刻的描金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
 
仿黑鲨鱼皮嵌钟表葫芦式壁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高23厘米,口径7×3.5厘米,足径7.4×3.6厘米。
  壁瓶是用来挂在墙上装饰用的瓷瓶,所以一面有装饰,另一面做成平面。这件葫芦式壁瓶,上部开钱形洞孔,用于悬挂。上腹部与瓶颈间对称置如意耳,圆形开光内绘鱼藻图;下腹部两侧置夔龙形耳,中间镶嵌钟表。通体以黑色珍珠地装饰,饰金彩缠枝牡丹纹。瓶内壁及背面施松石绿釉。足底前壁自右向左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款,内镶嵌四铜制螺丝。
  这种黑色珍珠地系模仿鲨鱼皮效果,在陶瓷器中极为罕见。其造型古朴,形制端庄,既美观又实用。
 
仿木纹釉地粉彩松鹤纹笔筒
 
 
 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高14.2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12.5厘米。
  笔筒内及外壁上下均施仿木纹釉,中部露出白色釉地,其上以粉彩描绘松鹤纹,苍松怪石分布有序,高山流水错落有致,数只仙鹤翩翩起舞于其间。绘画笔触细腻。圈足内施木纹釉。无款识。
  木纹釉瓷器出现于雍正时期,乾隆时期延续使用,以后则较为少见。木纹釉是用红、赭色彩料模仿天然木材的自然纹理,仿肖逼真,宛若天成。雍正时期多见通体用木纹釉装饰的大件器物,乾隆时期则主要用于装饰瓷器的边、角等局部。
 
仿斑竹五彩花鸟纹墨床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高2.5厘米,长8.6厘米,宽4.3厘米。清宫旧藏。
  墨床仿竹床形,床边及四足施淡绿釉,上饰褐黄色斑点,颇似斑驳的嫩竹。床面饰白地五彩山石花鸟纹,背面书红彩“九畹山房”四字篆书款。
  此器造型秀巧新颖,悦目怡人,釉彩柔嫩淡雅,仿佛通体散发出自然的馨香,是一件雅韵十足的瓷质文房用具。 
 
    仿生瓷是中国清代模仿禽、兽、虫、鱼、植物等形象造型的瓷器。名出清代朱琰《陶说》。清代乾隆年间有很生动的仿生瓷。因仿生瓷系模仿各种生物的形象,故多为色调齐全的粉彩瓷。仿生瓷所模仿的生物种类有:
    ①禽鸟类。如鸡、鸭、鹤、鹌鹑盒等;多呈卧状。
    ②海螺类。
    ③果品类。如瓜果盘,盘内盛有瓜、石榴、樱桃、栗子、花生及螃蟹等。
    ④草虫类。如蝈蝈、蝉、螳螂等。
    仿生瓷的色调形态与真物酷似,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在乾隆年间最为盛行,除瓷塑外,还有仿青铜器、漆器、大理石纹盒、木纹盒、织金锦、锦皮书函等,均可达到乱真程度。
 
仿石纹釉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高9.7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8.1厘米。
  笔筒口底相若,筒形腹,圈足。里外均施仿石釉。无款识。
  清乾隆时期,仿制各种工艺品类的像生瓷制作颇盛,几近无所不仿。仿石纹釉瓷器是在烧制好的白瓷胎上用近似于石质的彩釉勾绘出石头的纹理,入窑二次高温烧制而成。
  此件笔筒仿制效果逼真,玉石质感极强。
 
像生瓷山子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高6厘米,长12.3厘米,宽4厘米。
  山子模仿天然山峰形状,高低错落。颜色亦模仿天然山色,系先烧成白胎后,再施釉彩经低温焙烧而成。底部自右至左暗刻楷书“蜗寄居士清玩”六字一排款。
  蜗寄居士为清代著名督陶官唐英的号。此件山子应为唐英亲手制作的文房用具。他于雍正六年至乾隆二十一年负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深谙陶理。在任期间,亲自督理陶务,创烧出不少精美的陶瓷制品,尤其是仿制其它各类工艺品的瓷器,达到了奇巧、逼真的艺术效果。
  本件展品由张子厚先生捐献。
 
粉彩像生果品高足盘
 
 
 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13厘米,口径17.3厘米,足径8.7厘米。
  盘敞口,弧壁,瘦底,下承以喇叭状中空高足。盘内及高足内均施松石绿釉,盘外壁为珊瑚红釉地描金彩绘圈点及勾莲纹。盘内摆放与盘连烧在一起的粉彩绘雕塑果品,中间为一蜜柑式盒,周围有核桃仁、桑椹、樱桃、荸荠、石榴、桔子、枣、白果等。蜜柑式盒内亦施松石绿釉。足内沿一长方形留白内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边六字款。
  清代乾隆时期,我国制瓷技术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了一批以瓷模仿各种工艺品和动植物、果品的瓷器,无论形态还是质感均酷似原物,甚至有时仅凭肉眼竟无法辨别真假,正如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所云:“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此盘内的像生果品形态逼肖,质感真实,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乾隆时御窑像生瓷尚有海螺、蚌、蝦、鸡、鸭、象、鹤、残荷、灵芝等,均造型比例准确,栩栩如生。
 
仿古铜釉描金牺耳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高26.5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7.7厘米
器仿战国时期铜牺耳尊形制,撇口,短颈,丰肩,圆腹,圈足外撇,肩两侧堆贴对称牺耳。通体施古铜彩为地,上绘金彩蕉叶纹、斜方格纹等。外底金彩书“敬畏堂制”四字两行楷书款。
    因器型和纹饰均仿铜器,故称为“古铜彩”。古铜彩瓷烧制始于雍正朝,盛行于乾隆时期。乾隆朝仿古之风盛行,仿铜器而制作的瓷器工艺精湛,十分逼真,不仅造型与原品一致,而且青铜器物的色泽、锈斑、色釉与原物相差无异,反映出乾隆时期官窑瓷器釉料的配制和烧制技艺水平的高超。
 
仿木纹釉带座花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陈设品
    通高42.3厘米 口径30厘米 足径34厘米
    器由花盆与座托组成。盆撇口,斜直壁,平底,其形似多块木板拼接而成的花盆,外施木纹釉,并饰有二道凸起的金箍。外底施白釉,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底座为仿木质器座,通体施黑釉,上金彩绘有卷草纹、折枝花卉纹。
    以红赭、褐色两种彩釉绘制的木纹釉瓷,始烧于雍正时期,乾隆朝尤为流行,造型丰富多样,有花盆、桶、笔筒、碗等制品。其造型、色泽、质感均与木制器皿酷似,木质纹理清晰,瓷木莫辨。乾隆以后的木纹釉制品以胎釉质地粗厚,木纹不清为  特点。
    花盆与底座相配,既增加了整体美感,也给人以稳重敦厚之感,集装饰性与欣赏性于一体。
 
仿古铜彩雕螭龙纹三兽足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陈设品
   高13.4厘米 口径45.7厘米 底径30.6厘米
器仿青铜洗的形制,折沿,浅腹,平底,下置三兽足。通体施仿古铜彩,折沿处雕螭龙纹,外壁用金、蓝彩绘莲瓣纹。外底凸雕“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古铜彩是清代著名的色釉品种之一,陈浏《陶雅》称:“古铜彩独推乾隆朝,花纹皆凸雕夔龙、云雷,青绿殊可珍玩。款皆篆书六字,或凸雕,或以金写之。”
    此洗形制硕大,造型规整,胎体厚重,彩釉精细,保存完好,光洁如新。
 
仿古铜彩牺耳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陈设品
    高26厘米 口径16厘米 足径7.2厘米
    此尊仿战国时期错金银铜双耳尊形制,撇口,短颈,丰肩,圆腹,圈足外撇,肩部堆贴对称牺耳。通体施以仿古铜彩,釉彩仿青铜器错金嵌银镶松石工艺,腹部饰典型的云雷纹。金、银等彩与古铜锈斑相互交融,效果惟妙惟肖。
    因器型和纹饰均仿铜器,故称为“古铜彩”。古铜彩瓷烧制始于雍正朝,盛行于乾隆时期,仿铜器而制作的瓷器工艺精湛,十分逼真,不仅造型与原品一致,而且青铜器物的色泽、锈斑、色釉与原物相差无异,反映出乾隆时期官窑瓷器釉料的配制和烧制技艺水平的高超。
    此尊造型古朴,釉质凝重,为乾隆时期官窑仿其他工艺品的典型器物。
 
 
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沈阳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