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Information
陈列展览 /
Exhibition
文物交流信息 /
Interflow
文物保护 /
Protection
政策法规 /
Regulations
文创展示 /
Creative writing
文物鉴定 /
Identification
瓷色之美——“窑变釉”
作者:
辽宁省文博产业发展交流中心
来源:
辽宁省文博产业发展交流中心
发布时间:
2019-11-28 16:05
【摘要】:
烧造瓷器,凡在开窑后发现不是预期的形状或釉色,以至于传世瓷器有时发生特异的情况者,都可说是“窑变”。《稗史汇编》说:“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总而言之,窑变大致可分为变形、变色、变质等数种。
窑变釉
烧造瓷器,凡在开窑后发现不是预期的形状或釉色,以至于传世瓷器有时发生特异的情况者,都可说是“窑变”。《稗史汇编》说:“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总而言之,窑变大致可分为变形、变色、变质等数种。
钧窑天青窑变釉兽耳衔环三足炉

辽宁省博物馆藏
清乾隆款窑变鼓式罐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罐为敛口、敛足,鼓腹,形如立鼓式;口壁与器壁同厚,罐底为圈足,足底露胎,底胎凸凹不平。全器施窑变釉,以玫瑰红色为主调;罐里部为米黄色釉,罐口为浅蓝、玫瑰红色交错釉;口沿为浅米色釉,其下为浅蓝、玫瑰红混杂变化带,色彩丰富;腹部至足部为腥红颜色,间杂深蓝色竖状条纹,如兔毛狼毫迎风飘舞,呈现典型的窑变釉特色;罐底中面镌刻阴文“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暗款。 窑变釉是瓷器在烧造过程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它本出于偶然,由于形态特别,人们称之“窑变”。窑变釉最初曾被人认为是不祥的,尤其是官窑器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久之,窑变之美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其千变万化的釉色、绝妙唯一的形态皆成为收藏家尊崇赏玩的对象。
清雍正款窑变双耳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瓶造型如尊,唇口,广颈,垂腹,瓶底为圈足,足底露胎;颈肩左右两侧各置兽首耳,双兽面目温和,头生独角,双目突出,口衔凸雕辅环;颈肩部另有一道凸起弦纹,将颈腹部作在分别;腹圆而硕大,使全器端庄稳重。该瓶施窑变釉,瓶里为蓝釉为主,夹杂紫红条纹;口沿为蓝、紫色斑点交织而成,口沿下为一道黄釉,混杂玫瑰红、浅蓝斑纹;颈部在枣红色中衬以蓝色竖条纹饰,在突起弦纹以下,玫瑰红釉色越加鲜亮,如落日之时霞光般美妙,极少的淡蓝斑点几乎湮没在绚丽的红釉之中;瓶底施灰白色透明釉,夹以变化无形的红褐色斑,中央镌刻篆书“雍正年制”4字2行暗款。
清嘉庆款窑变贯耳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瓶为长方口,四角内折为倭角形,瓶腹外沿呈圆弧状,鼓腹前后面凸制桃实图案,底部为长方形厚圈足,足底露胎;瓶颈左右两侧各有一扁方形贯耳。全器施红、浅蓝两色釉,瓶四面为枣红釉为主,瓶里、口沿、双贯耳及瓶角八侧面均釉浅蓝色,并微露米黄、灰白色胎骨,色彩变化丰富;瓶底为较厚的麻酱釉,施釉不满,中央刻划篆书“大清嘉庆年制”6字3行方形暗款。此瓶窑变釉彩异常绚丽,红蓝两釉各领风骚,瓶四角蓝灰釉彩如高山流水般奔泻而下,极具动感,将沉重的红釉衬托得更为美丽。
清乾隆款窑变石榴尊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此尊总体呈石榴造型,口沿外折,呈六瓣花形,瓶颈、瓶腹均按花瓣之势略带凹勾,瓶腹呈瓜棱状圆形,瓶底为外撇 圈足,足底露胎,胎体较厚。全器施灰蓝、暗红两色窑变釉,瓶里、瓶口为浅蓝、淡灰色釉,瓶颈上部为灰蓝、紫色釉混杂而成,并按瓶壁棱瓣下延灰蓝之釉,以天然的流淌状釉勾勒出石榴果实,具有自然的美感。 器身为瓜棱形,在六瓣棱槽内呈现出灰蓝的釉色,瓶颈处的釉分布得较宽,而腹部棱内的釉却现出一道道垂直的弧线,这几道蓝灰交织而成的弧线,将红釉尊的石榴的造型刻划得活灵活现,饱满而丰硕。这件器物的足为圈足,足内有赭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方图章款。 石榴尊的造型多见于明、清两代,因器口和整体划为六瓣形,似石榴果而得名。明代宣德朝多见青花器,清代以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烧造为佳,有窑变、天青、天蓝和釉里红等品种。
清窑变鸡心尊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尊为敛口,深腹,其形如鸡心状,底部圈足,足底露胎,胎体厚重,胎质较粗。该尊里部为深褐色釉,器表施深紫色窑变釉,在紫色的釉面散布红色、黑色斑点,深邃复杂;腹部中央为一带蓝色窑变光斑,隐隐约约,星星点点,尤如一条银河横亘夜空,神秘莫测,华光璀璨;尊底施透明麻酱釉,无款识。为清代中期所制。
窑变釉杏元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光绪,高29.5厘米,口径10.7×9厘米,足径11.8×9.2厘米
瓶长方形,直口,溜肩,鼓腹,方圈足。颈侧对称置贯耳。口下至肩转折处呈委角状。通体施窑变釉。足内露白胎。外底阴刻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款。窑变釉到了晚清多以红色为主色,交相辉映着黑色斑块。这种定式,为现代景德镇“三阳开泰”釉奠定了工艺基础。
钧窑天蓝窑变釉碗

故宫博物院藏
元,高8.5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6.4厘米。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天蓝色釉,底部无釉露胎。
此碗周身釉色呈现出如火焰蓝光般色泽,鲜艳夺目。此种色彩为钧窑首创,最初是因为窑工对于着色剂呈色原理的无知,使得釉色在窑内发生自然变化,称为“窑变”。后来这种烧造技术被人为加以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釉装饰。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赞美此种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釉色。
宣统款仿钧窑变釉杏圆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宣统,高30厘米,口横10.5厘米,口纵9厘米,足横12厘米,足纵9厘米。
瓶直口,溜肩,鼓腹,长方圈足。颈两侧对称置贯耳,口下至肩转折处四边呈委角状。通体施窑变釉。足内无釉露白胎。外底署阴刻楷体“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款。
窑变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最初,窑中出现窑变曾被视为不祥,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明代时,人们还是无法预测窑变的发生,因此窑变被认为是“怪胎”,统统销毁。清以前景德镇窑偶尔烧制出来的窑变釉瓷也是多被捣毁。随着人们对窑变釉认识的深入,窑变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窑火给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后反而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窑变釉又因其形态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因而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欣赏。如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生产的铜红窑变,可谓变化莫测,鬼斧神工。到了清代,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甚至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著名的如康熙郎窑红、豇豆红、苹果绿等品种。
仿钧窑变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

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高9.6厘米,口径25.5厘米,足距10厘米。
花盆托呈葵花式,折沿,弧腹,内底坦平,底下承以三足,足内涩胎无釉。通体施窑变釉,外壁近足处积釉明显。釉面红蓝相间,流淌交融。
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仿钧窑瓷器时所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品种,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所施釉料中除铜外,还含有铁、锰、钴、钛等微量着色金属元素。在烧成过程中,这些金属的氧化物呈色后相互交融,使釉面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其中釉色偏红的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
窑变釉带耳双环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高23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2.5厘米。
瓶唇口微撇,短颈,溜肩,垂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贴塑穿带环耳。通体施窑变釉。外底施酱釉,阴刻“雍正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
此瓶釉色鲜艳浓重,宛如燃烧的火焰般灿烂夺目,为窑变釉中“火焰红”的典型作品。瓶的口沿处和耳部因釉层流动变薄而形成的灯草边是雍正时期窑变釉类瓷器的特征之一。
仿钧窑变釉石榴尊

故宫博物院藏
清道光,高19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9厘米。
尊形如石榴,故名石榴尊。花口,折沿,直颈,圆腹,圈足微外撇,器身均匀分布六条凹线。外底刻划篆体“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器内施月白色釉,器外施以红色窑变釉,六条凹线处釉呈天蓝色,圈足内施浅月白色釉,釉色不匀。
清道光时期的窑变红釉瓷器在釉色变幻方面总的来说已不如雍正、乾隆时期丰富,烧造技术呈衰退之势。
窑变菊瓣式扁壶

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高8.2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7厘米。
壶扁形,通体菊瓣式,圈足,壶身一侧有短流,另一侧为半环形曲柄。通体施钧釉,外底有八处支钉烧痕,底印阴文“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
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仿宋代钧釉品种,以铜红釉为主,还含有其它多种金属元素,经过氧化还原,呈现出美丽的月白、蓝、紫、绿、酱、青、褐等色彩,与红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流荡的条丝和斑片,奇妙无比。
窑变双耳菊瓣尊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高22.3厘米,口径18.2厘米,足径11.6厘米。
尊通体菊瓣形,口外撇,粗长颈,平肩微弧,扁圆腹,圈足外撇,颈、肩部对称置双螭耳。内施天蓝釉,外施窑变釉,除肩部有少量蓝色外,余皆为火焰红色。足内酱釉,印“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阴文篆书款。
乾隆早期窑变釉保持着雍正时的“火焰青”特点,随后渐变为以红、蓝、月白各色交织成块状的斑片和条纹,乾隆晚期窑变釉中月白与蓝色较少,多为红色。
在清代,瓷器的制造分为圆器和琢器两大类,其中圆器指碗、盘之属,琢器则包括各种需要雕琢成形的器物。该尊虽可归入圆器一类,但其外壁呈现的菊瓣纹样则需雕琢而成,《陶冶图》“圆面积器拉坯”条记之为“圆器之制不一,其方瓣棱角者则有镶雕印销之作”,该器的菊瓣棱线正是这种工艺制成。
窑变釉绶带耳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陈设品
高23.3厘米 口径11.1厘米 足径13.2厘米
唇口微撇,粗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堆贴绶带耳,外施窑变釉,足内施酱褐釉,上阴刻“雍正年制”四字二行篆书款。
此尊造型仿自商周青铜器尊的形制,釉色艳丽,垂流似霞若焰,俗称为“火焰红”,古朴典雅的造型,高超绝伦的工艺,美艳无比的釉色,为巧夺天工之作。
窑变釉石榴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陈设品
高17.4厘米 口径7.7厘米 足径6.1厘米
器因形似石榴故称为石榴尊。口呈五花瓣式,外撇,束颈,圆腹,假圈足。通体施仿钧窑变釉,外底阴刻“雍正年制”四字二行篆书款。
石榴尊典雅隽秀的器型与瑰丽明艳的窑变釉相结合,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此尊为雍正时期的典型器物,有窑变釉、仿汝釉、仿官釉、仿定窑白釉、青金蓝釉、粉青釉、茶叶末釉等品种。
窑变釉海棠式花觚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陈设品
高26.4厘米 口径22.3厘米 足径10.6厘米
器呈海棠式,口作四瓣花形,撇口,长颈,圆腹,圈足。通体施仿钧窑变釉,铜红釉上交织有数道蓝色条纹,釉面光润晶亮,外底施酱釉,并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觚为商周时期典型的青铜器,明清时期较为流行,有瓷、铜、玉、银等质地,均用作陈设、插花或供器。
乾隆窑变釉瓷烧制较多,有花觚、梅瓶、天球瓶、锥把瓶、云耳瓶、石榴尊、炉等品种。此觚造型隽秀,新颖别致。
钧窑盖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元
高19.8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8.5厘米
盖为山形小钮,斜平顶,直壁,子口。罐为子母口,矮颈,双环系,鼓腹,圈足。釉色月白,釉面光亮,匀净细润,呈现不规则玫瑰紫色窑变。内外壁皆施釉,足底无釉,垫烧。
此盖罐釉色匀净光亮,积釉肥厚,窑变瑰丽,是元代钧窑中的佳品。
雍正仿钧窑变鱼口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高19.7、口径13.5、足径9.5厘米
1956年周庆岐先生 捐赠
唇口,束颈,长腹,肩部饰凸起弦纹一道。器身施仿钧窑变釉,外底施酱釉,并刻有“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窑变釉为宋代钧窑所创烧,釉料中有多种呈色剂,如铁、铜、锰、钴等,经高温窑火烧制,釉料相互交融,自然流淌,在熔融过程中,出现鲜艳夺目的釉色,如红、紫、蓝等色交错在一起,绚丽多姿,妙趣横生。窑变釉开创了我国釉彩装饰的新途径,宋以后均有仿制。清代雍正朝也仿古烧制窑变釉,据清代《皇档》记载,雍正十三年,新得窑变。此尊造型端庄隽秀,釉质艳丽亮泽,色彩斑斓,为雍正仿钧窑的代表作。
北宋钧窑鼓式洗

上海博物馆藏
钧窑玫瑰紫釉葵式三足洗

天津博物馆藏
宋(960——1279)
高6.5厘米 口径22.2厘米 底径13.5厘米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禹县,创烧于宋代,明、清、民国各时期均有仿钧窑的品种出现。钧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釉中含少量的铜,并创造性地烧出红色釉,由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是青瓷品种的创新与突破。而且这种窑变釉最大的特点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可以说钧窑烧成后没有完全一样的,这正是它的迷人之处。正如:“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峪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因而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这件宋钧窑玫瑰紫釉葵式三足洗,高6.5厘米、口径22.2厘米、底径13.5厘米。葵花瓣口,折沿,浅腹,腹呈六瓣葵花式,三个如意云头形底足。造型端庄、雅致。胎呈灰褐色,器里施天青色釉,釉面上含有“蚯蚓走泥纹”。器外壁为玫瑰紫色乳浊釉,釉汁肥厚,色彩绚丽。外底抹有酱色护胎釉,并刻有“六”字铭款。钧窑中的宫廷用瓷,一般都刻有一到十的数目字,这种数目字是表示器物大小的标志。一号器物最大,十号器物最小。“六”是中等偏小的器物,靠足边处有16个小支钉痕。此种三足洗实际功用是花盆的盆托(盆奁),上面应有对应号码和样式的花盆配合使用。此洗不仅釉色优美,造型也浑厚端庄不失优雅,是北宋钧官窑中的精品,是宋徽宗的最爱。
钧窑成功地烧出铜红釉,其意义深远,不仅是钧瓷工艺的一大创举,而且开辟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为元、明、清时期出现的釉里红、鲜红、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等名品奠定了基础。
钧窑玫瑰紫葵花盘

河南博物馆藏
宋代(公元961年——1134年)
高3.3厘米 口径19.5厘米足径8厘米
板沿、葵花口、浅腹、圈足。盘内外施青灰釉,釉面布满开片,并有大片的玫瑰紫彩斑,此乃以久负盛名的钧窑窑变工艺烧制而成。
乾隆款窑变釉夔耳瓶

旅顺博物馆藏
高21.5 口径4.7 腹径11.7 底径6厘米
1954年故宫博物院拨藏
平口,方唇,长颈,颈上饰对称夔耳,斜折肩,圆腹下敛,腹上部起一道棱纹,高圈足,足边外撇。釉色由蓝、月白、火红三色变化流动,蓝、月白色交融垂流,成瀑布下泻状,自然奔放。釉面光洁晶亮,玻璃质感强,有细小开片,并形成凿坑。底足内阴刻“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
河南博物馆
旅顺博物馆
沈阳故宫博物院
辽宁省博物馆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