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Information
陈列展览 /
Exhibition
文物交流信息 /
Interflow
文物保护 /
Protection
政策法规 /
Regulations
文创展示 /
Creative writing
文物鉴定 /
Identification
瓷色之美——“茶叶末釉”
作者:
辽宁省文博产业发展交流中心
来源:
辽宁省文博产业发展交流中心
发布时间:
2019-11-15 14:15
【摘要】: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的重要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用6%至10%的氧化铁为发色剂,在1200-1300℃之间烧制,需较长时间的冷却,釉成后为不透明状,黄、绿斑点掺杂,颇似茶叶末。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的重要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用6%至10%的氧化铁为发色剂,在1200-1300℃之间烧制,需较长时间的冷却,釉成后为不透明状,黄、绿斑点掺杂,颇似茶叶末。
清乾隆款茶叶末荸荠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瓶为荸荠式造型,直口,直颈,削肩,扁圆腹,瓶底足外撇,圈足露胎呈深褐色;瓶颈与肩部塑有一条橘红色彩带,上下描金,正面中心凸雕一块方牌,牌上刻有阳文楷书“御赐”二个金字。瓶口沿外施有一圈金边,全器里外均为茶叶末釉,于墨绿色的釉面浮现着数不清的黄色细末,如同器表飘洒的金粉令人叹为观止;瓶底亦施绿、黄色茶叶末釉,中央刻有酱色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图章款。 荸荠瓶,流行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因腹部扁如荸荠而得名。有郎窑红、祭红、天蓝、青花、五彩、茶叶末、铁锈红及仿官、哥釉等品种。这件茶叶末釉荸荠瓶具有乾隆时期的典型特点,其颈部所制“御赐”铭文娟秀华丽,为宫廷器物上所少见,应为清帝亲赐臣下的重要奖赏之物,故十分珍贵与稀有。
清乾隆款茶叶末釉胆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瓶为盘口,细长颈,斜肩,肩以下渐广,腹部丰满浑圆呈球形底足外撇,为双圈足式,外足露胎。瓶口沿为土黄色釉,瓶里外均施茶叶末釉,于墨绿中满饰黄褐色斑点,类于茶叶之末,釉色纯正,釉质细腻;瓶底及内圈足亦施茶叶末釉,中央处镌刻青灰色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图章款。 此件茶叶末釉胆瓶即为纯正的官窑器。
清仿明成化款茶叶末釉墨床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墨床的造型呈长方几案状,床面平坦,两侧为圆弧形向内卷曲,形成案足,类似于宋代案几样式;案面下有4个乳钉,左右案足下各有5个乳钉足,均呈青灰色。全器遍施茶叶末釉,釉色于墨绿中闪黄、闪褐;几案边缘部分则留有黄褐色轮廓线,有如古旧家具经年形成的磨痕一样;几案下面中央刻有残缺阴文篆书“成化年制”4字2行款。 墨床为古代文房用具之一,用来置放墨块之用。这件墨床是乾隆时期仿明成化年间的作品,其外形仿于宋代木制几案,无论是造型还是器物对应的磨痕,均与实物相差无几,达到了乱真的程度。该器为清代皇宫所珍藏。
茶叶末釉始于唐代,耀州窑曾大量烧制,唐宋时期,山西浑源窑和北方地区一些烧黑釉的窑场也有烧造。常见的产品有执壶、缸、钵瓶、罐、盏之类。明、清时期为景德镇官窑所生产,其中以雍正、乾隆时期产品最多而成功。一跃成为名贵的色釉品种。景德镇清代烧成的茶叶末釉多数为琢器陈设瓷器。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和乾隆时期产品为多见,雍正茶叶末釉偏黄的居多,乾隆茶叶末釉则偏绿的居多。
清植本堂款茶叶末釉高足盘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该盘可分为两部分,上部为撇口圆盘,下部为喇叭形高足;盘壁较直,盘心弧度较大;高足上部原有两道弦纹,磨去后与足径基本持平,高足下为圈足,足径有两圈磨痕,足底露胎。全器施茶叶末釉,褐、绿相杂,黄、墨相间,釉面光亮,釉色于纯净中显现丰富的层次;盘口沿为米黄色釉,足外沿下部露黄褐色胎,增加了全器的美观程度;高足内亦施茶叶末釉,近圈足一侧阴刻青灰色篆书“植本堂”3字一行横款。 “植本堂”是清代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景德镇瓷器堂名款,为清朝皇室专用器款识。这件茶叶末器釉色纯正,绿中闪黄,如新茶般鲜嫩舒展,为清宫原藏的精致佳器。
茶叶末釉牺耳尊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高51厘米,口径24×19厘米,足径26.7×21厘米
尊仿古代青铜器造型,椭圆口微撇,阔颈,鼓腹,圈足外撇。颈部置对称牺耳。尊内外及足内均施茶叶末釉。通体装饰条带纹。外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牺”指的是古代供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这个尊的双耳就是仿造的“牺”的形状。茶叶末釉是厂官釉中的一种。厂官釉属于铁、镁结晶釉,由于烧成工艺的某些差异,其色调有多种变化,有的似鳝鱼腹际色,俗称“鳝鱼黄”,有的像茶叶研成的细末之色,俗称“茶叶末”。此尊上的釉即可称作茶叶末釉。
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


故宫博物院藏
唐
高17.6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9.1厘米
注子撇口,短颈,硕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宽扁。施茶叶末釉,近底处无釉,釉层匀净,肥厚而润泽。此器形制规整,造型饱满,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唐代耀州窑以烧青釉瓷与黑釉瓷为主。同时还烧造一种铁、镁结晶釉,类似茶叶末色泽,故称“茶叶末釉”。注子亦称“执壶”,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壶。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
茶叶末釉铺首耳炉


故宫博物院藏
清咸丰
高13厘米,口径19.8厘米,足径13.5厘米
炉撇口,鼓腹,圈足。腹上部置对称铺首耳。通体施茶叶末釉。外底署金彩篆书“大清咸丰年制”三行六字款。“茶叶末釉”是厂官釉的一种,这个仿铜器制作的瓷炉釉面润泽,古意盎然。
由于烧成气氛等的差异,使得釉色具有不同风格,俗谓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鼻烟、新橘、鳖裙、黄斑点、老僧衣等。从传世品看,雍正制品釉色偏黄,俗称“鳝鱼黄”;乾隆制品,釉色偏绿,谓之“蟹甲青”;清代的茶叶末瓷又叫“厂官釉”,一般民间所禁用。
茶叶末釉钵式缸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陈设品
高26.9厘米 口径33厘米 足径24.4厘米
缸呈钵式,唇口,圆腹,腹下收敛,近足处饰一周凸起,圈足,通体施茶叶末釉,外底阴刻“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陈浏《陶雅》记:“茶叶末黄杂绿色,妖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茶叶末釉在唐英《陶成纪事碑》中称为“厂官窑釉”。清《南窑笔记》载:“厂官窑,其色有鳝鱼黄、油绿、紫金诸色,出直隶厂窑所烧,故名厂官,多缸、钵之类,釉泽苍古……”雍正时期官窑茶叶末釉制品多为琢器类,有纸槌瓶、觚、三牺尊、罐、绶带葫芦瓶、花浇、钵式缸等,碗、盘圆器类少见。造型优美典雅,器底多满釉,阴刻雍正篆书款。钵式缸为雍正时期新创器型,除茶叶末釉外,尚有青花、青花釉里红、窑变、仿官、仿哥、青金蓝釉等品种。
茶叶末釉贯耳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
陈设品
高48.5厘米 口径19×16.3厘米 足径25.6×17.8厘米
瓶呈长方体,直口,溜肩,鼓腹,长方形圈足。颈两侧置对称贯耳。口下至肩转折处呈委角状,腹部饰桃状凸起。通体施茶叶末釉,外底阴刻“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茶叶末釉是铁结晶釉的重要品种之一,它是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的结晶,釉黄绿色相掺杂,似茶叶细末之色故名。茶叶末釉烧制始见于唐代,宋代、明代也有烧制,以清代雍正、乾隆制品最好。陈浏《陶雅》记:“茶叶末一种,本合黄、黑、绿三色而成,……雍正官窑则偏于黄矣,而尤以绿色独多者,最为希罕,盖乾隆窑也。嘉道以后,取人憎厌,亦莫名其所以然。大抵色暗败而板滞,釉汁不润,质又颇粗……”雍正时期的茶叶末釉,釉色偏黄,俗称“鳝鱼皮”、“鳝鱼黄”。而乾隆时期的釉色偏绿,俗称“蟹壳青”、“茶叶末釉”。此器始见于雍正朝,以后各朝有烧制,品种繁多,釉彩各异,成为清代瓷器的典型器。陈浏《陶雅》谓:“雍正官窑款茶叶末大扁瓶有凸纹甚巨,系仿汉铜者,式既修饰,色尤殊艳。”
清乾隆景德镇窑冬青釉暗花描金茶叶末座盖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