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色之美——“鳝鱼黄釉”


鳝鱼黄釉 
 
 
瓷器釉色名
亦称"鳝皮黄釉"。明、清时"茶叶末"的变种。
釉料中含铁和硅酸,高温氧化焰烧成。
釉层稍薄,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
有如鳝鱼色,故名。
 
清雍正款鳝鱼黄釉双兽耳海棠式扁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此瓶瓶口、底足均为长方形海棠式,四角内折,口沿外撇,粗颈,扁形深腹,颈与腹部均按口沿制成海棠式,造型别具一格;瓶肩部左右侧各凸雕狮首耳,高额宽鼻,圆睛大耳,口中均衔圆环,形象生动;瓶底足外撇,为厚胎圈足,足底露胎。通体为鳝鱼黄釉,于酱色釉面均匀散布黄褐色斑点,酷似鳝鱼肉身,其釉色异常逼真,似可触及鱼体的滑腻;瓶口部、双兽耳及部分瓶腹露出酱红色内胎,使器表颜色谐调而雅致;瓶底部施酱色釉,中央留有铁灰色方胎,阴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方图章款。 鳝鱼黄属于茶叶末釉中的一个名贵品种,从传世品看,雍正年间制品釉色偏黄,俗称“鳝鱼黄”。此件雍正款扁瓶做工逼真,其釉色如真鳝鱼的皮色一样,足见其工艺的精湛。
 
 
清鳝鱼黄釉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瓶为撇口,束颈,丰肩,长腹,腹下部内敛,瓶底为圈足,足底露胎。该器造型端正,轻盈秀气,颈肩处线条转换灵活,给人以舒适的美感。口沿为一圈深褐色釉,器里、器外均施鳝鱼黄釉,于红褐色釉体上散布星星点点的黄色斑点,口部、颈部斑点略少,像花丛中结队飞舞的黄蜂;肩部黄釉渐多,似夜空里闪烁的繁星;腹下部斑纹稠密,如出炉钢花耀眼缤纷;底足外部有垂釉现象,并形成一圈黄釉边,增加器表的变化与美感;器底为黄色釉酱,亦分布有浅黄色斑点,无款识。全器色彩鲜明,黄色亮釉斑点在暗褐色底釉衬托下闪闪发光,其彩釉之美令人赞叹。此件鳝鱼黄釉器物为清晚期景德镇所烧制,属于茶叶末中黄斑点的典型器,为清宫传世佳品。
 
     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氧化焰煤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象鳝鱼的皮色,故名“鳝鱼黄”。明代就有鳝鱼黄的名称,《陶雅》说“鳝鱼皮以成化仿宋者为上”,说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窑也有意仿造,康熙时藏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品种。
 
鳝鱼黄釉荸荠瓶 
 
 
营口市博物馆藏
 
清同治(1862-1874年)
  高33厘米,口径7.3厘米,腹径25厘米,底径14.6厘米
     长颈,扁圆腹,高圈足外撇,通体施鳝鱼黄釉,底款阴刻楷书“大清同治年制”。釉色沉静幽雅,釉面匀净润泽。鳝鱼黄釉按颜色不同,也称茶叶末,蟹甲青等,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烧成后釉呈失透状,色黄、绿掺杂故名。该瓶是清代各时期都有生产的比较典型的标准官窑器物。
 
 
雍正款鳝鱼黄釉绶带葫芦瓶
 
 
旅顺博物馆藏
 
高28.4 腹径15 口径3厘米  
 1954年故宫博物院拨藏直口,圆唇,直颈。
    上部橄榄形,中束腰,有箍形装饰,刻莲瓣纹,下部球形腹,圈足。两侧对称的飘带将上下两腹相连,秀美隽雅。通体施鳝鱼黄釉,釉色幽雅,釉面匀净润泽。底阴刻篆书“雍正年制”款。
 
 
鳝鱼黄釉钵
 
 
 
故宫博物院藏
 
高32.7厘米,口径30.6厘米,足径27.3厘米。
  钵敛口,圆腹,腹下渐收,瘦底,圈足。
钵内外通体施鳝鱼黄釉,底阴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鳝鱼黄釉属于铁、镁结晶釉,清代宫廷档案称之为“厂官釉”。
由于烧成工艺的某些差异,厂官釉的色调有多种变化。
清雍正时期厂官釉品种名目繁多,如蟹甲青、鳝鱼黄、瓜皮绿等。
此钵釉色偏黄,色如鳝鱼皮色,匀净优雅,且器型规整,为典型的雍正朝制品。
 
 
清乾隆 鳝鱼黄釉小天球瓶
 
 
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
2008年春拍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小口,长颈,鼓腹。
通体施茶叶末釉,釉面细腻微显黄,俗称“鳝鱼黄”。
外底中央刻印章式“大清乾隆年制”篆书六字款,配有木座。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
茶叶末釉始于唐代,当时耀州窑曾大量生产,江苏扬州曾出土多件唐代茶叶末釉器。
宋、明的产品亦屡有发现。明代茶叶末釉属厂官釉范畴,为景德镇御窑厂所垄断。
清代前期御厂烧制十分成熟。由于烧成上的某些差异,从而产生出许多变调,如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鼻烟、新橘、鳖裙、黄斑点、老僧衣等,皆形容其色泽所似。现统称茶叶末。此件小天球瓶器形少见,釉色纯正,属典型“鳝鱼黄”,乃属同类精品,难得一见。
 
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产品为多,是这两朝的官窑制品,
故这类器物的器底刻有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