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龙纹食盒
河北博物院藏有一件元代青花龙纹食盒。这件食盒,盒身扁圆,圈足。盒盖与盒身成子母口扣合,中间有一层什锦隔盘,共分为五格。隔盘中间为圆形,周围用四个“S”形扁泥片,分隔成等分的花瓣形隔。
关键词:
青花
食盒
龙纹
就是
这件
旧时
食物
河北
盒内
所属分类:
精粹鉴赏--原来显示在精粹鉴赏里的产品暂时下架

咨询热线:
元代青花龙纹食盒
河北博物院藏,尺寸:口径21.3厘米 底径16.1厘米 高9.8厘米出土地:景德镇窑
盖盒呈扁圆形,子母口,直腹,折腹,矮圈足。盒身与盒盖间还有一层什锦隔盘。隔盘共分为五格,中间为圆形,周围分成四个等分的花瓣形格。盖顶绘龙纹,龙的造型小头、细颈、三爪,气势雄伟,生动自然,是典型元代龙纹的形象。盖的弧面绘海涛纹,立面绘钱纹。盒身分别绘卷草纹和莲瓣纹。胎体洁白,釉色白中微微泛青。青花色调浓艳,发色深沉稳重,积釉处颜色发黑,间有金属光泽的结晶斑点。
河北博物院藏有一件元代青花龙纹食盒。这件食盒,盒身扁圆,圈足。盒盖与盒身成子母口扣合,中间有一层什锦隔盘,共分为五格。隔盘中间为圆形,周围用四个“S”形扁泥片,分隔成等分的花瓣形隔。
顾名思义,“食盒”就是盛放食物的盒子,旧时民间曾广泛使用。不过,“食盒”这一概念比较宽泛,具体说来,它应该包含两个大类:一类是专门盛放食物酒菜、便于携带行走的长形“提盒”或“抬盒”,另一就是用于端拿食物的“捧盒”,河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青花龙纹食盒,应当属于“捧盒”之列。
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捧盒”曾多次出场。第六回写王熙凤吃饭:“又见两三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第四十一回写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丫头们便去抬了两张高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来。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糕点)……”第七十五回写荣国府晚饭:“贾母见自己的几色菜已摆完,另有两大捧盒内盛了几色菜来……”这些都是关于捧盒具体用途的描述,旧时大户人家传膳,因为厨房与主人的起居室离得较远,下人端菜经常会用捧盒传送。五代军阀王处直墓(河北曲阳西燕川)中出土的《奉侍图》浮雕,表现了一群盛装持物的侍女。她们有的端杯执盘,有的抱壶持扇,画面中心位置,就是一位双手托着捧盒的侍女。可以说,捧盒是旧时贵族阶层的日用品,盛满了享乐闲情。《红楼梦》第十一回还写道:“是日贾敬的寿辰,贾珍先将上等可吃的东西,稀奇些的果品,装了十六大捧盒,着贾蓉带领家下人等与贾敬送去”。由此可见,捧盒还具有“礼盒”性质,用以祝寿的贺礼装在捧盒里面,一来显得正式,二来也可对礼品起到有效保护。
作为一种旧时大户人家才有的用器,捧盒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比较讲究。为了便于手捧及隔热保温考虑,捧盒的材质,以瓷、漆、木最为多见,造型以扁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居多。捧盒内一般都有间隔或另设隔盘,以便于分装不同种类的礼品或食物。
河北博物院这件元青花龙纹食盒,盒盖正面绘一条龙。龙小头、细颈、三爪,正追逐着火焰宝珠,气势雄伟。“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神性的动物,“火焰宝珠”图案的出现,就是为了彰显它的这一特殊属性。元青花的龙纹,形貌与历代均存有很大差异,这件食盒盒盖上的巨龙就很有代表性:龙首呈斜角侧视状,前额微凸,顶角如鹿,双眼圆鼓,犹戴眼镜,张口吐舌,獠牙外露,体表密布鳞片或网格纹,须发、鬃毛、肘毫作分散飘带状,足具三爪(也有四爪或五爪的),尖锐如钩,它横身蜿蜒,追逐着火焰宝珠,是一条势头强劲的“行龙”。另外,食盒盒身绘卷草纹和莲瓣纹;盒的坡形弧面绘海涛纹,直壁上绘钱纹。整件瓷器为细腻坚致的白胎,施青白釉。 一眼看去,这件青花龙纹食盒青花发色极为浓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言:“元代蓝釉,是钴料呈色的天地,色块与纹饰双管齐下,既有宝石蓝的釉色,亦有千文万华的纹饰。元青花在此空间中,将蓝釉推至前台,扮成主角,独挑一场空前的大戏,这场大戏一演就是七百年,期间从未有人撼动它一哥的霸主地位。”
上一页
无
下一页
相关产品
在线留言